|
|
|
天台智者大師之密契本探討 -- 以《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觀其濡化現象與詮釋方式 |
|
|
|
作者 |
釋道興
|
出處題名 |
法華思想與天台佛學研討會(第4屆)
|
出版日期 | 2008.05.03-04 |
頁次 | 14 |
出版者 | 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Association for Modern Buddhist Studies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enpo.org.tw/www/ambs/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智者大師=Chih-zhe Master;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The Exegesis of Dhyana-Paramita; 濡化=enculturaliztion; 挪用/融攝=appropriation; 詮釋=Hermeneutic |
摘要 | 詮釋法在佛教天台宗創立者智者大師(538~597 A.D.)之作品中,佔有不可撼動的份量。本文援引當代思想大師呂格爾(Paul Ricoeur,1913~2005)的「方法詮釋學」,試圖探索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一書中的詮釋方式,以呈顯他所建構的天台止觀禪修法門中,隱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身體觀。 事實上,藉由對禪修經驗的詮釋,智者大師「挪用/融攝(appropriation)」原始佛教的《解脫道論》或《清淨道論》等禪修文本與儒道養生思想,運用其自身豐富的文化素養,形塑了漢傳佛教的風貌,以此述說著印度佛教在中國當地化(localization)的情景。倘若能輔以今日之詮釋學角度來幫助吾人瞭解,則更易還原當時宗教會通的現象;而呂格爾的詮釋學方法論,適足以道出智者大師之用心,明瞭大師以密契文本來詮釋印度佛教的創新風格。 |
點閱次數 | 965 |
建檔日期 | 2008.06.25 |
更新日期 | 2015.08.2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