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中國佛教的人文關懷及其現代意義=Chinese Buddhism's Humanities Concern 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作者 施保國
出版日期2007
出版者安徽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www.ahu.edu.cn/
出版地安徽, 中國 [Anhui, China]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安徽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
指導教授李霞
附註項學位年度:2007年
關鍵詞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人文關懷=humanities concern; 現代意義=modern significance; 內涵=Connotation; 特征=characteristic
摘要人文關懷,作為一種人本文化、人文情結,強調對人的尊重、理解和關愛,重視人的作用和對人賴以立足的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和諧的關注與追求。中國佛教的人文關懷,其人生價值觀、社會倫理觀最終體現為對于人生苦境的關注、人生生死輪回解脫的追求、對于宗教信仰平等的實踐、對于世間涅槃、眾生佛性、自立立他的菩薩行等的倡導,以特有的方式呵護紛繁復雜的世界中的人文。本文從中國佛教人文關懷的發展歷程、理論基礎、內涵和特征及其現代意義四個部分進行闡述。首先,中國佛教的發展經歷了對印度佛教的繼承與改造和對民族宗教人文關懷的吸收的歷程。本部分分別從佛教創立的初衷、特征、實現方法等角度論述了中國佛教對于印度佛教的繼承與創新關系,由解脫人生諸苦到清除人生虛妄,由平等觀念崛起到佛教的“日常生活化”,由涅槃世間到對于頓悟和永恒的追求。對于傳統儒家和道家人文的吸收,以對比進行說明,如佛性論與心性論、貴人與人貴、一切男女是我父母與百善孝為先、般若無知與無知無欲、一念三千與天地與我并生的整體觀等。 其次,中國佛教人文關懷的理論基礎由人生論、心性論和果報論三個方面組成。...

As one kind of person culture, the humanities concern emphasizes respecting the person and showing loving concern to the nature an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hinese Buddhism's humanities concern, including its life values, social ethics view, regards the religious belief of equality practice and all living lives from suffering with protecting the complex world by the unique humanities way. This article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Chinese Buddhism humanities concern ,the rationale...
目次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國佛教人文關懷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 中國佛教在人文關懷方面對印度佛教的繼承與改造
  第二節 中國佛教對民族傳統宗教人文關懷的吸收
第二章 中國佛教人文關懷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佛教人文關懷的思想旨趣:人生論
  第二節 佛教人文關懷的認識基礎:心性論
  第三節 佛教人文關懷的價值基石:果報論
第三章 中國佛教人文關懷的內涵和特征
  第一節 中國佛教人文關懷的內涵
  第二節 中國佛教人文關懷的特征
第四章 中國佛教人文關懷的現代意義
  第一節 中國佛教人文關懷的現代意義
  第二節 中國佛教人文關懷的局限性
  第三節 九華山游客增加的原因
參考文獻
結論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表的論文和學術綜述
點閱次數569
建檔日期2008.07.01
更新日期2015.10.0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6167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