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阮麗
|
出版日期 | 2006 |
出版者 | 中央民族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sdu.edu.cn/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韓文=Kore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中央民族大學 |
系所名稱 | 民族學 |
指導教授 | 馬沙 |
關鍵詞 | 隋代=Sui Dynasty; 石佛=Stone-carving Buddha; 金銅佛=Bronze Buddha; 分類=Classification; 造型特征=Figuring Features; Jewel Lace; Silk Cape |
摘要 | 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從秦漢以后長期分裂走向統一,逐漸走向繁榮的時期。隋之前,周武帝滅佛毀寺,581年隋文帝執政,恢復佛教,并下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隋文帝謂“我興由佛法”,詔文有謂“朕歸依三寶,重興圣教,思與四海內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使當今現在,爰及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佛教因此大行。開始了我國佛教藝術的又一昌盛時期。 隋王朝統一全國后,雖然南北文化進一步融合,但是仍然沒有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造型式樣,石佛造像的造型特征還具有區域性風格的變化。各個地區不同造像風格也不同,按區域分類由東至西可以分為山東地區、河北地區、山西地區、河南地區以及陜西地區。其區域性同時代性同時存在發展。隋代的石佛造像主要分布于中原北部地區,長安、洛陽作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在佛教及佛教造像方面起到了中心的作用。金銅佛像的變化樣式也會與石佛造型的樣式相互影響,有的金銅佛造像就像是石佛的翻版,但是金銅佛按區域劃分就比較困難,不是每個地區都有鮮明的風格特征,而且有記載的遺留的資料又比較少。所以本人按照一尊金銅佛中的造像數量將其分類為:復合式、三尊佛、雙身佛及其單體佛。 隋代石佛造像與金銅像特征基本相同,造像形式變化越來越豐富,這種變化前期主要是相對北齊、北周的風格對比而言的。東部地區多承襲北齊風格,與北齊相比隋代造型體軀特別是肩部變得開闊,有體量感。腰部略收細,但仍然直立僵硬無動態,腹部略向前凸,從側面看整體顯得扁平,并有弧度。帔帛不強調外張,這是隋代造像風格的新氣韻,瓔珞多流行“X”型、“U”型,石佛東部地區還流行斜挎于肩部,裝飾風格有簡略與復雜兩種形式。西部地區多受到北周時期的影響,但與北周相比,體態略為柔軟,帶動感,更能代表所謂隋代造像形式的時代特征。隋代瓔珞繁復華麗,多流行“X”型及“U”型的二重瓔珞,或“U”型瓔珞,并飾大佩,帔帛多在腹前及膝前呈二重“U”型。隋代后期到唐代初期腰部扭曲更大,但還帶有僵硬感,形成了盛唐時期體軀三道彎的雛形。 造像的數量方面,同樣風格的造像開皇年間遠遠多于仁壽、大業年間。而且幾乎為小型造像,一直延續到唐初。 在隋代造像的復興熱潮中,涌現出了一批成熟洗練、形式完美的作品。創造出形象樸素典雅,裝飾繁麗的藝術風格。在造型藝術方面從靜態轉向動態,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Sui Dynasty is a transitional period in China's feudal history, witnessing the evolvement from the prolonged splitting after Han Dynasty to the national reunification and prosperity. Despite the crack-down of Buddhism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of North Zhou preceding Sui Dynasty, the Buddhism resurrected since Emperor Wen of Sui Dynasty ascended the throne in A.D.580. Thanks to his command of poll taxation to finance the extensive scripture and joss remedy, the Buddhism came to enjoy a wide prevalence ... |
點閱次數 | 693 |
建檔日期 | 2008.07.01 |
更新日期 | 2015.10.0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