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秀林
出版日期 2003.12.23
出版者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
出版者網址
http://www.fudan.edu.cn/
出版地 上海, 中國 [Shanghai, China]
資料類型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 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復旦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古代文學
指導教授 陳允吉;陳引馳
畢業年度 2003
關鍵詞 晚唐五代詩僧群=the community of literary monks in Night Tang and Wu Dynasty; 佛教外學=Buddhism literature; 群體心態=spirit of this community; 詩歌風貌=verse characteristic; 地位和影響=status and influence
摘要 晚唐五代是一個詩僧輩出的時代。論人數,則有貫休、齊己、修睦、虛中、尚顏、處默、曇域、棲白、棲一、棲蟾、可朋、無作、清尚、乾康、子蘭、僧鸞、慕幽、歸仁、匡白、省澄、慧棱、清豁、玄泰、可准、文偃、悟真、可止、亞棲、延壽、贊寧等百餘人。論詩作,《全唐詩》編僧詩四十六卷,二千八百餘首,而晚唐五代的僧詩就多達二千首,况且,此期僧詩的質量也較以前有了極大的提高,進一步擺脫了玄佛氣和偈頌味,與文人詩幾無二樣。然而遺憾的是,晚唐五代的詩僧是學術界的棄兒,晚唐五代的僧詩研究是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相對於繁榮的初唐、盛唐、中唐文學研究,晚唐五代文學,尤其是晚唐五代的詩僧和僧詩研究,顯得沉寂多了,這是一種極為不正常的現象。雖然就整個詩歌創作的數量和質量而言,詩僧和文人士大夫决不能相頡頏,但晚唐五代是詩僧眾多、僧詩創作頗豐且在文學和文化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個時期,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本文針對唐詩研究的薄弱環節,選取群體研究這一視角,重點考察和探討晚唐五代詩僧群體崛起的歷史文化背景、亞群體的劃分、群體的心態特徵、群體的創作風格以及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全文共分六章:引言部分詳細考察詩僧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問題,闡釋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的範圍、內容和方法。第一章重點探討了晚唐五代詩僧群體崛起的社會文化背景。唐末五代一系列的排佛毀佛政策和此起彼伏的戰亂並沒有讓佛教一蹶不振,相反卻刺激了佛教的發展,尤其是禪宗,幾乎達到了獨擅法場的地步。兼之唐詩的進一步普及、佛教外學的興盛以及特定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地域因素的共同作用,晚唐五代詩僧群體遂迅速崛起。第二章將晚唐五代詩僧群體劃分為廬山詩僧群、長安詩僧群、湖湘詩僧群、嶺南詩僧群等十個亞群體,並逐一考察每個亞群體的形成過程及其特徵。第三章介紹詩僧的群體特徵,包括組織形態特徵和群體心態特徵,其中後者是我們重點考察的對象。晚唐五代,詩僧們紛紛走出山林,湧向都市,以詩歌為敲門磚,四處奔走,八方幹謁,攀附權貴,廣交士大夫,其中貫休、齊己所結交的官僚士大夫竟達百餘人。透過這種龐大的交遊陣容,我們可以窺探出詩僧追逐名利的本質,而這無疑又是其創作的動力之一。第四章重點考察和描述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的詩歌創作風貌。此期詩僧的創作極為豐富,無論就詩歌的題材內容還是詩體的多樣性,那都是以前所望塵莫及的。詩僧的創作,既包括數量眾多的詩歌作品。也包括如《風騷旨格》、《流類手鑒》、《詩格》之類的理論著作。他們大多擅長律詩,也喜作古體詩和樂府詩。關於其詩歌題材,本章分典型的僧居圖、獨特的山水景、細膩的咏物趣、智慧的禪理詩和强烈的現實情五方面來論述。其風格則從偈頌昧、奇崛怪誕、清幽冷峭三方面來論述。第五章主要探討晚唐五代詩僧群體在中國文學史、中國佛教史和禪宗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並對他們的成就給以實事求是的研究和恰如其分的評估。 Night Tang and Wu Dynasty are an era full of monks who can write poem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he writer, there emerged almost one hundred poets including GuanXiu. QiJi, XiuMu, XuZhong, ShangYan.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he poems, there are 2800 poems which were written by monks and compiled into 46 volumes, and there are up to 2000 poems during this period .Furthermore, the quality of the monk's poems has been improved tremendously, and get rid of the Buddhism's flavor, similar to the poems wri...
目次 中文摘要5-6 英文摘要6-8 引言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序說8-18 第一節詩僧的得名由來8-10 第二節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述略10-18 一、詩僧研究的現狀10-12 二、晚唐五代詩僧研究的現狀和任務12-14 三、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的可行性14-16 四、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的範圍16 五、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的內容16 六、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的方法16-18 第一章晚唐五代詩僧群體崛起的社會文化背景18-54 第一節“餘響入霜鐘”--風雲變幻的亂世和獨特的地域文化18-26 一、排佛毀佛和奉佛興佛的蹺蹺板運動18-22 二、獨特的地域性22-26 第二節佛教的發展演變26-32 一、“一花開五葉”--禪宗的興盛26-28 二、佛教外學的發展28-32 第三節“潤物細無聲”--唐詩的發展32-54 一、唐詩的進一步普及32-35 二、“詩言志”的傳統35-36 三、僧俗交往的密切--禪悅之風36-42 四、僧學詩--“一字師”的故事42-46 五、以詩參禪的風氣46-54 第二章晚唐五代詩僧群體考54-86 第一節廬山詩僧群54-58 第二節閩地詩僧群58-61 第三節吳越詩僧群61-66 第四節湖湘詩僧群66-69 第五節荊南詩僧群69-72 第六節西蜀詩僧群72-76 第七節嶺南詩僧群76-77 第八節長安詩僧群77-79 第九節北方詩僧群79-81 第十節宋初“九僧”81-86 第三章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特徵86-128 第一節群體的組織形態的特徵86-94 一、以師徒傳承、友朋往來為主要組織管道86-87 二、南方籍詩僧多87 三、流動性強87-88 四、多才多藝88-92 五、多為禪僧92-93 六、多為律僧93-94 第二節晚唐五代詩僧群體心態94-128 一、晚唐五代詩僧交遊考94-107 二、亦僧亦俗、儒、禪互補的雙重人格結構107-112 三、酷愛詩歌112-114 四、崇尚苦吟114-119 五、追逐名利119-122 六、終南捷徑--先僧後仕122-128 第四章晚唐五代詩僧群體詩歌創作特徵128-168 第一節晚唐五代詩僧著述考128-135 第二節僧詩創作的主題趨向135-144 一、典型的僧居圖135-137 二、獨特的山水景137-139 三、細膩的咏物趣139-140 四、智慧的禪理詩140-142 五、强烈的現實情142-144 第三節詩體的多樣性144-152 一、近體詩的興旺發達144 二、樂府詩的獨放异彩144-152 第四節僧詩的風格特徵152-163 一、偈頌味152 二、奇崛怪誕152-158 三、清幽冷峭158-163 第五節晚唐五代詩僧的詩歌理論著作163-168 一、僧齊己《風騷旨格》163-164 二、僧虛中《流類手鑒》164 三、僧神彧《詩格》164-165 四、僧保暹《處囊訣》165-168 第五章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的影響及其歷史地位168-176 一、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及地位168-172 二、在中國佛教史、中國禪宗史上的影響及地位172-176 參考文獻176-183 後記183-185
點閱次數 686
建檔日期 2008.07.02
更新日期 2015.12.0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