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大毗婆沙論》的修心思想研究=On the Theories of Citta-cultivation in Abhidharma-mahavibhasa-sastra
作者 高穎
出版日期2008.03.07
出版者四川大學=Sichuan University
出版者網址 http://www.scu.edu.cn/
出版地成都, 中國 [Chengdu, China]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四川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
指導教授陳兵
畢業年度2007
關鍵詞《大毗婆沙論》=Abhidharma- Jnanaprasthana -mahavibhasa-sastra; 心理世界=psychological world; 修心; 煩惱; 智慧; 個體差異=individual discrepancy; 西方心理治療=western psychotherapies; 超越=transcendence; 差異=differences; 融通=fusion; citta-cultivation; kles/a; Prajn~a
摘要《阿毗達磨發智大毗婆沙論》是說一切有部正依的論典,援引《識身足論》等六足論以及世友、法救、妙音、大德等論師的觀點解釋《發智論》,批破當時佛教大眾部等部派以及數論派等外道的言論,成立有部的論說,是有部主要思想的集成。本文採用文獻法和詮釋法對《大毗婆沙論》中的修心思想進行研究,旨在整理和歸納《婆沙》的修心思想。並以定向演繹法在理論和實踐上與當今西方心理治療進行比較和互釋,以期能夠為當代人的心靈超越貢獻力量。所謂修心,即通過一系列有層次、有針對性的方法對心理世界進行控制和干預,以獲得身心的安適,提升心靈能力,改變整體存在,甚至超越生死等人性局限。當代西方心理治療也已經遠遠超出了治愈疾病、恢復正常心理水平的範疇,轉向追求心靈的統一和諧和人格的成長,甚至於探索宇宙意識的深層心理內涵。在這一意義上,佛教修心與心療都著眼於人的自知、成長和超越,以不同的方法探索人類心靈世界的奧妙,形成了比較和對話的平臺。本文首先理清《婆沙》的修心體系,再針對具體問題與心療進行比較。 《婆沙》是如何論述修心的?這個問題可以從四個角度考慮。首先,何為心?《婆沙》中的心理世界是如何構成的,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和性質。這是...
Abhidharma- Jnanaprasthana -mahavibhasa-sastra is regarded as direct major classics by Sarvastivada, which cited Satpada sastra like Vijn~a^naka^ya-pa^da and comments of Vasumitra, Dharmat&amacron;ta, Ghos!a, Dhadanta to explain Jnanaprasthana-sastra. It criticized Buddhist schools of Maha^san%ghika, Dharmaguptika, Mahi^s/a^saka, Ka^s/yapi^ya, Va^tsi^-putri^ya, vibhajya-va^din,ect, and theories of ti^rthakas like Sa^m!khya, Vais/es!ika, Loka^yata, vi-sam!yoga, Jaina, wich makes it a summation of major...

目次摘要 2-6
Abstract 6-8
緒言 13-22
一、主題界定與研究目的 13-14
二、選題意義 14-15
三、研究現狀與文獻綜述 15-19
四、研究方法 19-22
第一章《婆沙》與修心概說 22-38
第一節《婆沙》的編撰和翻譯 22-25
1. 《婆沙》的編撰 22-23
2. 《婆沙》的翻譯 23-25
第二節《婆沙》內容概要 25-31
1. 主要內容 25-26
2. 結構分析 26-29
3. 《婆沙》所涉及的論派與論師 29-31
第三節修心概說 31-38
1、“修心”義 31-33
2、原始佛教的修心 33-37
3、《婆沙》修心概說 37-38
第二章修心之基:心理世界的構成和特徵 38-77
第一節心理世界的構成:心與心所 38-54
1. 心法 38-41
2. 心所法 41-54
第二節心識的時空維度 54-61
1. 心的空間維度—六根與六境 55-58
2. 心聚的前後相生 58-61
第三節心理世界的動力:業力 61-67
1. 《婆沙》中的業 61-63
2. 心識與業力 63-65
3. 業感果 65-67
第四節心性染淨 67-73
1. 關於心性染淨的爭論 67-69
2. 《婆沙》的心性觀 69-72
3. 心性觀的意義 72-73
第五節心理世界的東西方描述 73-77
1. 《婆沙》的心理世界 73
2. 心理學的心理世界 73-74
3. 差異與融通 74-77
第三章修心的起點:人的存在和潛能 77-123
第一節人的存在狀態 77-84
1. 人性 77-80
2. 十二緣起:心理變遷的單元 80-83
3. 人世之苦樂 83-84
第二節常人的兩種對立力量之一:染污煩惱 84-107
1. 染污煩惱 85-87
2. 基本煩惱法的心理特徵 87-100
3. 《婆沙》的煩惱體系 100-103
4. 煩惱的現行與潛伏 103-107
第三節常人的兩種對立力量之二:清淨善根 107-117
1. 無貪、無嗔、無癡 108-109
2. 信與精進 109-111
3. 慚、愧等 111-113
4. 善根的狀態 113-117
第四節幾點比較 117-123
1. 總結 117-118
2. 人性觀的差異與融通 118-119
3. 薩迦耶見與自我 119-123
第四章修心的心理機制:煩惱與智慧此消彼長 123-160
第一節智慧的超越性 123-133
1. 慧及其功能 123-124
2. 慧的體現:見與智 124-131
3. 智慧的超越性 131-133
第二節煩惱斷 133-143
1.“斷”義 133-136
2.《婆沙》的煩惱斷理論 136-141
3.煩惱斷的心理歷程 141-142
4. 有漏善無記法之斷 142-143
第三節智慧得 143-153
1. 智慧在修心中的作用 144-146
2. 斷惑證真的智慧 146-151
3. 智慧的獲得 151-153
第四節幾點比較 153-160
1. 總結 153-154
2. 差異:修心與心療的轉變層次 154-156
3. 融通:貫通東西的超越之路 156-157
4. 他心智與共情 157-160
第五章修心的踐行:斷惑修慧 160-195
第一節修心過程:戒定慧的生活式踐行 160-169
1. 持戒 160-163
2. 修定 163-166
3. 習慧 166-169
第二節常人修心的心理歷程 169-176
1. 由信與厭引入 169-174
2. 對治煩惱 174-176
第三節修心過程中的個體差異 176-187
1. 個體差異的根本:種性與根性 176-179
2. 個體差異的種類 179-181
3. 聖者的個體差異 181-184
4. 無學聖者的心理世界及其像徵意義 184-187
第四節幾點比較 187-195
1. 總結 187-188
2. 止觀與意象療法的比較 188-195
第六章結語 195-204
一、評《婆沙》修心思想 195-199
1. 修心體係要義 195-198
2. 《婆沙》修心的理論特色和難點 198-199
二、修心與心療:融通古今東西的超越之路 199-203
1. 修心與心療的基本異同 199-201
2. 共同的超越之路 201-203
三、後續研究 203-204
參考文獻 204-215
本人在讀期間科研成果 215-217
後記 217

點閱次數903
建檔日期2008.07.10
更新日期2015.12.2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6249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