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大日經》〈住心品〉「淨菩提心」之研究=The Study of Bodhicitta of “Maha Vairocana Sutra, Chu Hsin Pin”
作者 郭冠顯 (著)=Guo, Guan-xian (au.)
出版日期2008
頁次251
出版者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出版者網址 http://www.hf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指導教授熊琬
畢業年度96
關鍵詞密教; 唐密; 大日經; 淨菩提心; 胎藏曼荼羅; Estoric Sect; TangMi; Maha Vairocana Sutra; Bodhicitta; Garbha-mandala
摘要密教宗風特異,唐時盛於印度,傳入中國後,世稱「唐密」,實印度密教中國化。後遇會昌法難,加上民情不納,法脈匿跡,密藏不揚,潛流於寺院課誦、法事,似偃旗千年,難遇擊鼓法將。幸教典、疏釋猶存。《大日經》為唐密兩部大法之一、為印度密教蔚然成宗之樞紐,經善無畏譯介並口授一行法要,得令後學慧眼簡擇,為中、日密教軌式。本論文因此引為主角,並於七卷三十六品中,獨鍾要目〈住心品〉,而本品若具五味,「淨菩提心」則屬醍醐。

「淨菩提心」為密教教學主軸,〈住心品〉以「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三句說明之,本宗、本經、本品,無非說此三句。菩提心思想經論廣明,要皆歸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密教淨菩提心詮釋面向多元,後後納前前,多有總結前期法義之目的。本論文藉前人研究成果,更探一層,解析淨菩提心攝義廣泛,並且將淨菩提心的教學模式分為四類:阿字不生、上求下化、三句因果、五轉次第,逐項說明其特點;二者、《大日經》繼承偏向般若學風,由此溯源並探討淨菩提心與密教性格,與相關經論對淨菩提心思想的影響;三者、藉由釐清「菩提心為因」與「悲為因」、「菩提心」與「菩提」的差異,歸納出緣起、般若、如來藏、淨菩提心的一致關係。旁借事相胎藏曼荼羅與月輪觀,補強說明密教淨菩提心在理論與實踐的不共特色。

透過文獻、義理研究法的交涉與密教思維模式的探討,本論文期望藉此,釐清淨菩提心思想與相關問題。

Estoric Sect is the last stage of Indian’s Buddhism ,that is a faction full of unusual style. For this reason,academic circles have some animadversions about Estoric Sect all the time. Estoric Sect had missionized to China at the Tang Dynasty,we designate the faction “TangMi”.“Maha Vairocana Sutr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riptures of Indian’s Estoric Sect ,not only Indian Estoric Sect but also TangMi. The first chapters ––“chu hsin pin”, is especially the core of all scripture.So the followers of Estoric Sect greatly pay much attention to“chu hsin pin”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The critical thought in the “chu hsin pin” is about Bodhicitta.It is also the teaching of Estoric Sect, naturally include the content of courses of TangMi.So I choice the thought of Bodhicitta to be an object of study. Depend on the study to probe into what is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dhicitta of Estoric Sect, especially analyse about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storic Sect.Hope to establish a way in studying and comprehending the culture and belief of Estoric Sect, especially the system of China’s Estoric Sect ––TangMi.
目次論文目次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關注密教特殊宗風 1
二、密教重要經典課題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定位密教繼承大乘學說 6
二、分析〈住心品〉義理模式 7
三、探求「淨菩提心」特色 8

第三節 前人成果
一、研究方向歸五類 10
二、本文研究之基礎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密典背景與《大日經》地位
第一節 漢譯密典概況
一、密典外宗形式顯著 19
二、中國傳譯傳法之始 24
三、唐宋密典傳譯概況 26
四、漢譯密典不甚流通 29

第二節 漢譯密典首重
一、為何不選《金剛頂經》 35
二、《大日經》重要特色 37

第三章 《大日經》〈住心品〉綜述
第一節 《大日經》傳譯與注疏
一、集結時地整理 51
二、傳承者與譯者 56
三、中國重要註釋 61

第二節 〈住心品〉架構與思想
一、全品架構 68
二、思想大要 88

第四章 「三句義」與「淨菩提心」內容
第一節 「三句義」與前期經論相關
一、《大方等大集經》 108
二、《大乘莊嚴經論》 112
三、《般若經》 116

第二節 「淨菩提心」定位與依據
一、密教教法繼承 128
二、其他經論探討 131

第三節 「淨菩提心」《大疏》定義
一、別說十類 138
二、總說大意 142

第五章 「淨菩提心」相關問題探討
第一節 「菩提心為因」與「悲為因」
一、經文主要順序歧異 145
二、兩者不同原因探討 146

第二節 「菩提心為因」與「菩提為因」
一、《菩提心論》引「菩提為因」 155
二、離合釋法明菩提心面向差異 156
三、在〈住心品〉立場法義相通 157
四、能所不二的關鍵在「如實知」 158

第三節 「月輪觀」的運用與不共特色
一、月輪用例整理 162
二、主要密典紀錄 165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總結內容
一、總結整體脈絡 170
二、總結個別架構 170
三、總明研究成果 171

第三節 未來方向
一、凸顯胎曼教學特色 174
二、強化密教理論系統 174
三、參究藏文日語文獻 175

參考文獻

點閱次數916
建檔日期2008.12.18
更新日期2016.08.1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7127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