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阿賴耶識、真如空性與如來藏心 ── 大乘唯識學與如來藏思想辨微=Alaya-Vijnana,Bhutatathata-Shunyata and Tathagata-Garbha: Discrimination Between Vidya-Matra-Shastra and Tathagata-Garbha Theory
作者 吳可為 (著)=Wu, Ke-wei (au.)
出處題名 上海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卷期n.4
出版日期2007.07
頁次64 - 70
出版者上海大學期刊社
出版者網址 http://www.jpsu.shu.edu.cn
出版地上海, 中國 [Shanghai,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單位:浙江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關鍵詞唯識=vij饩ānamātra;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 空性=shunyata; 阿賴耶釋=alaya-vijnana
摘要如來藏概念相應於印度如來藏思想的三個發展階段,可以區分為佛性如來藏、空性如來藏與識性如來藏三種不同而又有著本質關聯的意義,其中識性如來藏與唯識學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如來藏思想根本不存在所謂實體化傾向,它與唯識學的主要區別乃是解釋學的原則和角度之不同。正是基於這一區別,識性如來藏與唯識雖然同樣以第八識為依止,卻開演成兩種有重大區別的理論體系。同時,也由於兩者之區別的根源只是解釋學和方法論上的,則這兩種看似正相對立的思想體系之間倒正隱含著一種建設性的互補關系。

The connotation of Tathagata-garbha can be,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phases of Indian Tathagata-Garbha theory,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inter-related parts,that is,Buddhist nature,immaterial nature and intelligent nature,among which,Tathagata-garbha of intelligent n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Vij饩ānamātra studies.The theory of Tathagata-garbha does not at all possess the tendency to the so-called substantialization.And the chief difference between it and vij饩ānamātra studies lies in the different princ...
ISSN10076522 (P); 10076522 (E)
點閱次數930
建檔日期2009.03.17
更新日期2019.12.2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74258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