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海德格與龍樹 -- 從「語言」概念到實踐內涵之比較(上)
作者 妙言 (著)=Miao, Yan (au.)
出處題名 普門學報=Universal Gate Buddhist Journal
卷期n.44
出版日期2008.03.01
頁次169 - 222
出版者佛光山文教基金會=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 Education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fgs.org.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佛光山南天寺職事
關鍵詞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此在; 存在論差異; 道說; 龍樹=Nagarjuna; 二諦; 三三昧; 實踐內涵
摘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前期思想是透過「此在」(Dasein)來追問存在,而後期則轉向以存在追問存在,追問的目的是要喚回遭人遺忘的「存在」本身。因此後期海德格透過「大道」(Ereignis)的言說方式—即道說(Sage),讓人與事物在語言中得到了規定性。後期的海德格認為,語言是存在論差異中(存在與存在者-即有與無),統治與支撐作用的要素;但認知能被動地聆聽並應和存在的道說。龍樹(Nagarjuna, 150~250前後)對於語言的看法則是認為:世俗語言是夾雜知情意的虛妄存在,而人卻對語言所指涉的事物產生錯誤的觀念與不當的執著。因此龍樹認為,人在體認與言不實在性的同時,更應認知「語言」站在緣起性空的角度,不論是世俗或是勝義諦(二諦觀念),僅是工具性質的作用,並非真實的存在,其目的僅是幫助人體達真實的路徑罷了。因此海德格與龍樹對於語言的看法,透過其存在論差異及二諦概念中可以理解:前者是透過在語言中得到人的規定性,來去除人主體化與二元對立的觀念;後者是以人透過語言的工具性質,在語言中超越語言,並藉此超越二元對立的錯誤認知。進而言之,二者的實踐內涵,最大不同處即是:海德格對於人存在的開顯,是立基於語言對於人的規定;同時人必須在語言中揭露自身中,透過揭露自身他物才能開顯其存在-這是將自身放置在他人之前。但龍樹則不然,對於佛教菩薩道的實踐而言,菩薩在實踐菩薩道的過程中,在於他完成他人的成就時,自身亦得到了成就-宗教實踐者是將他人置於自我之前。雖然海德格與龍樹對於語言概念中的「空」、「無」概念,有著相當的同質性;但是結構上的相似於時間內涵本身,卻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本文側重兩者語言概念中,對於人深層關懷及實踐行為差異的探討。

目次一、緒論
二、存在論差異與二諦概念之比較
(一)海德格的「存在論差異」
(二)龍樹的二諦概念
(三)存在論差異與二諦的比較
ISSN1609476X (P)
點閱次數1083
建檔日期2009.03.26
更新日期2018.03.2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74878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