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教的慈善社會事業 -- 以佛光山為例
作者 釋慈容
出處題名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出版日期2009.03.28
出版者世界佛教論壇籌備辦公室=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World Buddhist Forum
出版地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摘要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設教團,教化眾生,建立講堂,接受僧俗七眾弟子皈依佛教,倡導五戒十善,開始了教化人心的工作。如《般若經云》: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因此,“上求下化,拔苦與樂”,是佛教“慈悲”的精神以及菩薩行的必要條件。佛陀時代,世尊曾為生病的均頭比丘擦拭身體;為雙眼失明的阿那律比丘縫補衣服;為提婆長者、商賈旅人等信眾,開示慈悲喜舍以獲得現生的安樂;為僧團大眾,講說無常無我的人生實相;為波斯匿王等王宮大臣,講說治理國家的方法,讓人民安樂,國家富強。佛陀甚至為盜賊惡人講述佈施、持戒、因果業報的道理,如惡貫滿盈的鴦伽摩羅,佛陀感化他們改邪歸正重新做人,增進社會慈善的美德。所以,世人均尊稱佛陀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時至今日,佛教徒仍繼續秉持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本懷,積極參與社會工作和慈善福利的事業,體現佛教慈悲觀的具體實踐。因此,佛教徒對於疾病治療、災害救濟、貧民救助等,皆視為理所當然。不僅如此,佛教徒為展現佛陀教化世間的本懷,將慈善工作從濟貧、扶貧發展到脫貧層次的體現實踐。所謂“救急不救窮”,人心貧窮的問題才是一切問題的源頭。四明尊者知禮大師認為推動家庭倫理,孝養父母、和睦鄰里,家庭里夫妻相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是世間極為善美的慈善社會事業,因此他在《四明尊者教行錄》云:“孝養所親,世間慈善。”人類社會的倫常維持,人心的謙和柔軟,孝養恭敬,人心的至善至美,就是慈善的最高體現。因此,佛光山本著佛教的傳統以及古德的典範從事慈善社會事業,在開山之初,明定“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宏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四大宗旨,此外,尤其重視推動佛法教育、社會教化、家庭倫理的思想和觀念,乃至文化傳播,宗教修持體驗,都是慈善工作的範圍。誠如佛光山開山宗長星云大師所言:“若能識得,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佛法,皆為慈善。”
點閱次數1181
建檔日期2009.05.18
更新日期2015.08.2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7889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