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新形態
作者 李霞
出處題名 隴原佛學
資料類型網路資料=Internet Resrouc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取自於http://www.fjnet.com/fjlw/200902/t20090211_108359.htm
摘要首倡“人間佛教”理論的有印順等人,印順主張用“人間佛教”代替“人生佛教”,使佛教徹底回歸到現實的人間社會。他說:“虛大師說‘人生佛教’,是針對重鬼重死的中國佛教。我以為印度佛教的天(神)化,情勢異常嚴重,也嚴重影響到中國佛教,所以,我不說‘人生’而說‘人間’。希望中國佛教能脫落神化,回到現實的人間。”在太虛大師反對重‘鬼’重‘死’的佛教,提倡重‘人’、重‘生’的佛教的基礎上,印順進一步反對重‘天’、重‘神’的佛教,提倡重現實人間的佛教,從而大大淡化了佛教的宗教色彩,這是其對“人生佛教”的發展之處。印順的“人間佛教”在台灣地區得到了成功的推廣,將台灣地區的佛教由傳統形態推進到了現代新形態。

新中國成立后,趙樸初作為我國佛教界領袖,在祖國大陸同樣開始了建立“人間佛教”的偉大實踐。1983年12月,在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大會上,趙樸初明確提出了建立“人間佛教”的主張,並強調“人間佛教”建設是當代佛教的發展方向,當代佛教的一切活動都應在這一理論指導下進行。從中國佛教發展的內在邏輯來看,趙樸初的“人間佛教”與太虛的“人生佛教”既一脈相承,又有重大突破;同印順的“人間佛教”相比,形式相同,內容簇新,它蘊涵了太虛“人生佛教”和印順“人間佛教”所沒有的精神。它的建立及其對中國佛教現代發展之實際影響的發揮標誌著中國佛教現代化曆程的開始。
點閱次數329
建檔日期2009.05.25
更新日期2015.06.1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7960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