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周廣榮 (著)=Zhou, Guang-rong (au.)
|
出處題名 |
普門學報=Universal Gate Buddhist Journal
|
卷期 | n.9 |
出版日期 | 2002.05.01 |
頁次 | 183 - 212 |
出版者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 Education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fgs.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北京大學東語系梵巴室 |
關鍵詞 | 悉曇學; Siddham |
摘要 | 概括地說,悉曇學是一門研求梵字音義的學問. 就其內容而言,悉曇學研究實質上包括語言學研究與哲學研究兩個部分,語言學方面除有關《悉曇章》的內容外,還包括本來屬於印度聲明學的六離合釋,七例,九轉,十羅,大乘佛典中的十四音,四十二字等字母知識,梵漢字母對音,及漢語言文學受悉曇學影響而發生的變化等. 哲學方面則主包括大乘佛典中的十四音,四十二字門,種子字等梵文字母中隱含的佛教義理,中土僧侶,文人將本土文化中的事理名數如陰陽五行,律呂音聲與印度相類的概念匹配的現象等. 原本講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曇章》之所以衍為悉曇學主有如下三個原因:1. 中土僧侶,文人接觸梵文字母的特殊過程.《悉曇章》廣泛流播於中土前,人們已通過四十二字門,十四音接觸到梵文字母. 2. 密教的興盛. 密宗「一一聲字皆具實相」的基本教義與身,口,意相統一的修行方式使梵字與佛教義理意合的更為緊密. 3. 中國古人善於比附的傳統. 由於上述三個原因,從一開始,在中土僧侶,文人的觀念中,《悉曇章》就是與十四音,四十二字門等就是相混雜的,發展到後來,便形成了一門具漢文化特色的學問 -- 悉曇學. 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本文提出,悉曇學是一門發源於印度,形成於漢語文化圈的學問,它是梵漢兩種語言文化交流的產物. 悉曇,又寫作「悉檀」,「悉談」,「肆曇」,「七曇」等,是梵語 siddham 一詞的音譯,意為成就,獲得等,通常則指古代印度人學習梵語及其拼合法的初級教程《悉曇章》(siddhirastu). 《悉曇章》在隨佛教傳入中土以後,逐漸受到僧侶,文人的重視,並進而敷演為一種以研究梵字音義為主內容的學問,其傳習之盛貫穿了整個中古時期,並在後來的佛教,語言,文學,音樂等多個領域中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 近年來,隨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深入,悉曇學愈來愈多地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但到目前為止,學界對悉曇學的具體內容還有許多爭議. 筆者不揣淺陋,略就悉曇學研究的對象及成因作一討論.
|
目次 | 一、「悉曇」名義 2 二、悉曇學的基本內容 5 三、悉曇學產生之因 6 (一)中國人最早通過四十二字門,十四音接觸梵文字母 6 (二)密教的興起進一步推動了梵文字母與佛教義理的結合 9 (三)中國文化的比附傳統推動了悉曇學的形成 11 四、悉曇學的印度淵源 13 |
ISSN | 1609476X (P) |
點閱次數 | 1713 |
建檔日期 | 2009.08.19 |
更新日期 | 2017.10.25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