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師的時代 -- 對僧傳中六朝義學論師的分析=The Age of Abhidharmika: An Analysis of the Six Dynasty Buddhist Philosophers |
|
|
|
作者 |
藍日昌 (著)=Lan, Jhi-chang (au.)
|
出處題名 |
普門學報=Universal Gate Buddhist Journal
|
卷期 | n.11 |
出版日期 | 2002.09.01 |
頁次 | 51 - 80 |
出版者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 Education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fgs.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沙鹿弘光技術學院通識中心講師 |
關鍵詞 | 義學; 論師; 法師; 高僧傳 |
摘要 | 對六朝僧侶的研究,大底集中在經典的翻譯及傳播的過程,誠然,透過東來的天竺僧侶及西行求法的中國高僧努力,經典的數量傳播翻譯得越來越多,對佛教的教義也就能更清楚地呈現在中國人面前,這對佛教在中土的傳播是很重要的一環. 但有趣的是,除少數精熟華梵之語的天竺僧侶外,負起詮釋經典之責者卻是中土的義學論師,而遠非來華的天竺僧侶.只要翻開慧皎《高僧傳》及道宣《續高僧傳》,稍做統計義學論師的人數比例,將會對此期高僧中成論師,法師的人數之多遠超過其他活動類別的僧侶而感到訝異,或許可以這麼說,六朝時,是義學論師的時代,出色的中國僧侶幾乎都往成論師,法師之路前進.個人對此現象頗感興趣,也想了解促使僧侶往成論師之路前後的背後動機為何,佛教為何在中國能如此迅速地傳揚開來,跟這群論師是否有何關連,這是這篇論文想探討處.
|
目次 | 一、前言 1 二、論師的時代 3 三、義學研究的幾個階段 9 |
ISSN | 1609476X (P) |
點閱次數 | 1611 |
建檔日期 | 2009.08.20 |
更新日期 | 2017.11.0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