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佛教中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 -- 暨論實體自性與特性自性=Realism and Anti-realism in Buddhism |
|
|
|
作者 |
林國良 (著)=Lin, Guo-liang (au.)
|
出處題名 |
普門學報=Universal Gate Buddhist Journal
|
卷期 | n.26 |
出版日期 | 2005.03.01 |
頁次 | 145 - 182 |
出版者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 Education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fgs.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上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關鍵詞 | 佛教; 佛; 自性=Svabhava |
摘要 | 本文論述小乘、唯識、中觀的自續派和應成派的自性觀。在此問題上,應成派持反實在論立場,其餘各家都是實在論立場。而實在論的各家也各不相同。小乘是實體實在論,唯識是勝義諦(或亦俗亦真諦)自性實在論,自續派是世俗諦自性實在論。但唯識和自續派的自性,都不是實體自性,而是特性自性。特性自性是建立在法的軌持性上,用以維護因果不亂。各家的自性觀受各自的解脫道制約。小乘的見道是見四諦,所以存在實體無妨。大乘各家都反實體,因為大乘的見道是以無分別智證真如或見空性,見道時一無所見,所以不容實體。但進而,唯識和自續派認為,要保持因果不亂,還是需要一定的實在性,所以建立了各自的特性自性。而應成派則堅決反對一切自性。由此建立的各家理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就大乘三家來說,唯識最利於維護因果不亂,但其第八識又似終極存在又不能確立為終 極存在;自續派的自性也能維護因果不亂,但其自性不能免於實體之嫌;應成派破實體(即破我執和法執)最有力,但對說明因果不亂力不從心。
|
目次 | 一、實體的涵義 1 二、小乘的實體實在論 3 三、大乘唯識宗的亦俗亦真諦自性實在論 5 四、中觀自續派的世俗自性實在論 13 五、中觀應成派的反實在論 15 六、結語 22 |
ISSN | 1609476X (P) |
點閱次數 | 1970 |
建檔日期 | 2009.08.20 |
更新日期 | 2017.11.2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