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論事》對「一切有論」批判之研究=The Critical Study on Sabbamatthitikatha in kathavatthu |
|
|
|
作者 |
釋阿難 (著)=Phramaha Anon Padao (au.)
|
出版日期 | 2008 |
頁次 | 184 |
出版者 |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出版者網址 |
http://rel.nhu.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31
|
出版地 | 嘉義市, 臺灣 [Chia-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南華大學 |
系所名稱 | 宗教學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呂凱文 |
畢業年度 | 97 |
摘要 | 本論文所探討者係以目犍連子帝須編成之巴利文獻阿毘達摩《論事》(Kathavatthu)所載「一切有論」(Sabbamatthitikatha)為研究內容。此爭論發生於佛入滅後約200-300年的部派佛教時期,亦即印度阿育王時代。由於說一切有部對初期佛教經典所談「一切」內容,存在另類的觀點及詮釋,引來上座部在「一切有論」裡的批判。論題涉及雙方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對於「一切有」和「三時實有」(北傳稱三世實有)的論爭與辯說。本論文主要討論內容可分為兩部份:一、初期佛教佛陀對外道「一切」思想的批判。二、部派佛教上座部在《論事》中對說一切有部「一切有論」的批判。一、在初期佛教對外道的批判中,即清楚表明所謂「一切為有」和「一切為無」皆被佛陀定為「極端」,並屬於邪見觀點的立場。佛陀繼而提出了中道觀點-「因緣」。「因緣」原則上包含「有~無」、「生~滅」在內,可以說它本身既無開始也無結束,所以它並不具有如其他宗教裡頭具一切根源性質的創造者一般的身份。對於至上神或梵神創造一切的態度,初期佛教並不予承認。此外,在佛教中,「一切」的定義在於「十二處」。二、部派佛教時期,關於《論事》中的「一切有論」,雙方對「一切」的爭論仍圍繞「十二處」,但有增加其他例子如:五蘊、三時、煩惱等辯。說一切有部的思想依據,來自對初期佛教經典關於「五蘊和三時」之關係,持有另一看法,進而主張「三時實有」。此觀點經上座部藉由邏輯問答批判為三時:過去、現在、未來無法互相替代,並提出關於「五蘊和三時」的另一部經。佛陀為比丘說法,此事以「詞別之道」、「增語之道」(取名稱)、「施設之道」(制定)為定說,也可說是以「世俗諦」為名,並不如說一切有部所認為真實永恆不變。針對「一切有」觀點,上座部批判說一切有部為邪見,很清楚地是以初期佛教觀點為根據。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意識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三、問題意識 第二節 研究範圍 一、考察《論事》之起源與邏輯式 二、初期佛教批判外道「一切」思想 三、部派佛教《論事》批判「一切有論」 第三節 文獻檢討、方法 一、歷代研究成果 二、巴利原典及注釋 三、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貢獻、研究限制及全文架構 一、研究貢獻 二、研究限制 三、全文結構 第二章《論事》起源與批判邏輯式 第一節 從初期佛教至部派佛教考察阿毘達摩 一、第一結集 二、第二結集 三、第三結集 四、三藏與繼承師 第二節 阿毘達摩論事 一、阿毘達摩的定義 二、初期佛教「論事」思想 三、部派佛教《論事》 第三節 《論事》與邏輯式 一、《論事》邏輯限制 二、《論事》說明及邏輯式 第四節 《論事》的「一切有論」邏輯模式 一、「一切有論」邏輯模式﹝一﹞ 二、「一切有論」邏輯模式﹝二﹞ 三、「一切有論」邏輯模式﹝三﹞ 四、「一切有論」邏輯模式﹝四﹞ 第五節 結論 第三章 初期佛教對外道「一切」的批判 第一節 初期佛教經典對外道「一切」的批判 一、「一切為有」與「一切為無」 二、「一切」與「順世論」 第二節 批判問題分析 一、婆羅門教育背景分析 二、「一切為有」和「一切為無」的問題 三、「一切」和「順世論」的問題 四、「常見」和「斷見」 五、 超越「常見」和「斷見」 第三節 初期佛教「中道」與「一切」的立場 一、「正見」不參與「有」「無」 二、「一切」與「因緣」分析 三、「一切」在初期佛教的定義 四、「一切」與初期佛教「地球暖化」 第四節 至上神(梵神)非創造「一切」 一、三種理論──誰創造「一切」 二、初期佛教對神(Deva)如何看待 三、初期佛教對梵(Brahma)的詮釋 四、論證至上神(梵神)非創造者 五、「因緣」的原則與「一切」的根源 第五節 結論 第四章 部派佛教《論事》批判「一切有論」﹝一﹞ 第一節 早期有部「一切有」思想 一、根據南傳文獻記載 二、根據北傳文獻記 三、「一切有論」內容概要說明 第二節 應理論 一、應理論 二、應理論 第三節 時間對照 一、時間對照 二、時間對照 三、時間對照 四、時間對照 五、時間對照 第四節 言淨論 一、言淨論 二、言淨論 三、言淨論 四、言淨論 第五節 過去眼色等論 一、過去眼色等論 二、過去眼色等論 三、過去眼色等論 四、過去眼色等論 五、過去眼色等論 六、過去眼色等論 第六節 過去明智等論 一、過去明智等論 二、過去明智等論 三、過去明智等論 第七節 結論 第五章 部派佛教《論事》批判「一切有論」﹝二﹞ 第一節 阿羅漢等論 一、阿羅漢等論 二、阿羅漢等論 三、阿羅漢等論 四、阿羅漢等論 五、阿羅漢等論 六、阿羅漢等論 第二節 過去手等論 一、過去手等論 二、過去手等論 三、過去手等論 第三節 過去蘊集等論 一、過去蘊集等論 二、過去蘊集等論 三、過去蘊集等論 第四節 句淨之論 一、句淨之論 二、句淨之論 三、句淨之論 四、句淨之論 第五節 經證 一、經證 二、經證 三、經證 四、經證 五、經證 六、經證 第六節 《論事》與其他觀點比對 一、初期佛教與《論事》比對 二、部派時代早期有部思想與《論事》比對 三、《彌蘭陀王問經》與《論事》比對 第七節 結論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一、總結研究內容 二、研究建議 |
點閱次數 | 1315 |
建檔日期 | 2009.10.09 |
更新日期 | 2015.11.12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