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釋廣超
;
果逸
|
出版日期 | 2009.07.01 |
頁次 | 293 |
出版者 | 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fudanpress.com.cn/default.asp
|
出版地 | 上海, 中國 [Shanghai, China]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版次:初版;叢書:新加坡廣超法師佛學叢書;簡體版 |
摘要 | 學界認為,大乘思想有唯識、中觀、如來藏理論之分,而本書偏向于如來藏學說。在本書中,在破執取實有時,用中觀的方式;在建立法的起源時,愛講唯識;在解釋佛的圓滿覺悟時,愛講如來藏,只是真如法界方面說的比較多罷了。眾生與道無別,覺悟此道時,是心顯現即為智。學佛人應視不同的佛法為不同的道路,佛應機施教,不建立任何真理,因為依虛妄語言所建立的道理,總會被後人所破。請牢記,佛是智者,智者無絕對真理,只是指示不同的修行道路。對于愛戲論者,佛只好講些如露亦如電的義理。
|
目次 | 序言 《金剛經》簡介 一、《金剛經》的流傳 二、《金剛經》的譯本 三、《金剛經》的注解 四、近代的《金剛經》講記 五、釋經題 六、譯者 七、《金剛經》的宗旨 上篇 于法無住生心,悟有為非相不可得 第一章 法會緣起 首度問:雲何降伏其心? 第二章 離四相:應發心度眾生,不住相布施 一、應發度盡眾生之心 二、應離四相發心 三、應不住相布施 四、無住布施之福德 第三章 離有為境:有相識境是虛妄,實相是心智之非相顯現 一、有相識境皆虛妄,故不以身相得見如來 二、無相智境皆非相,故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三、信實相即諸相非相顯現之菩薩善根 四、法與非法皆非相顯現,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五、如來所說法乃非相顯現,故不可取、不可說 六、無為法不應取,然證則有別 七、受持諸相本非相顯現之福德勝于有相布施 八、佛法乃非相顯現之法,依金剛般若智而成佛 第四章 離有為果:心無所住而證無為,無所得而得聖賢果 一、須陀洹心無所得而證無為,實無所入而得第一果 二、斯陀含心無所得而證無為,實無往來而得第二果 三、阿那含心無所得而證無為,實無不來得第三果 四、阿羅漢心無所得而證無為,不著人我而得第四果 五、菩薩心無所得而證無為,于諸佛之法實無所得 六、菩薩于佛土心無所得,莊嚴佛土即非莊嚴 七、菩薩于清淨心無所得,無所住而生其心 八、有為的有相福德不如無為的無相福德 九、能顯心智即金剛不壞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第五章 離有為行:菩薩修無住心,現觀金剛智之非相顯現 一、菩薩應觀般若乃不變金剛智,心智顯現本非相 二、菩薩現觀如來說法,即本具金剛智之非相顯現 三、菩薩現觀世界、微塵,即本具金剛智之非相顯現 四、菩薩現觀三十二相,即本具金剛智之非相顯現 五、信受金剛智之非相顯現,是菩薩第一希有功德 六、菩薩現觀諸法實相,即本具金剛智之非相顯現 七、受持本具金剛智之非相顯現者乃上上乘菩薩 八、菩薩現觀第一波羅蜜,即本具金剛智之非相顯現 九、菩薩現觀忍辱波羅蜜,即本具金剛智之非相顯現 十、菩薩應離一切有為相發心,應生無住心 十一、菩薩現觀布施波羅蜜,即本具金剛智之非相顯現 十二、菩薩現觀有情無情,即本具金剛智之非相顯現 十三、上篇總綱:佛法無虛實,心住則入暗不住見光明 第六章 離有為德:贊嘆受持金剛般若非相顯現的功德 一、受持金剛智之功德,如來悉知悉見 二、受持金剛智之功德,勝于恆河沙等身布施 三、金剛般若智之功德,唯最上乘者能受持 四、受持金剛智之功德,能荷擔如來家業 五、受持金剛智之功德,速轉罪業當得佛果 六、受持金剛智之功德,勝于供養承事無量諸佛 七、受持金剛智之經典,果報不可思議 下篇 于心如實知見,證無為法性不動智 第七章 離無為境:證諸法如義得受記,所得佛法無實無虛 一、二度問:(若心已無住)雲何降伏其心? 二、菩薩不應無住而入滅盡定,應發度盡眾生心 三、菩薩應離實入虛,入世間離四相而發心 四、八地菩薩證無生法,實無所得而被受記成佛 五、菩薩不動地,見如來即諸法如義 六、佛地所得菩提,無虛無實,一切法皆是佛法 七、一切法即非一切法,真如法界所顯,皆諸法如義 第八章 離無為行:菩薩無作修,得相好眷屬佛土五眼一切智 一、菩薩修福德,入法界無作方便圓滿報身因緣 二、菩薩修福德,入法界無作方便圓滿眷屬因緣 三、菩薩修福德,入法界無作方便圓滿莊嚴佛土 四、菩薩修智慧,頓破煩惱障,圓滿通達法無我智 五、菩薩修智慧,次第破所知障圓滿五眼智 六、圓滿覺悟成佛,得一切智知一切法一切心 七、報化識境福德多,法身智境現前無 第九章 離無為果:證一切智圓滿佛果,所作皆法界一心所顯 一、佛身乃法界一心所顯,故具足佛身即非具足 二、佛德乃法界一心所顯,故具足佛德即非具足 三、說法乃法界一心所顯,故如來說法無法可說 四、眾生乃法界一心所顯,故信心眾生非眾生 五、菩提乃法界一心所顯,故佛于菩提無一法可得 六、法界平等顯現名菩提,本無四相與善法可得 七、受持法界一心所顯故無作無得,福德無法可比擬 第十章 離無為德:佛如如不動入眾生識境,勿謂實有如是法 一、佛于眾生識境示現度生事業,勿謂如來實度眾生 二、佛于眾生識境說凡夫說我,識所顯故非凡夫非我 三、佛入眾生識境示現三十二相,勿以聲色觀佛求佛 四、佛入眾生識境示現成佛果,勿謂佛果不具足相 五、佛入眾生識境示寂,菩薩不說涅 是斷滅相 六、菩薩入眾生識境示現修福德,無我故不貪受福德 七、如來入眾生識境示現來去,勿言如來有來去相 八、世界微塵乃眾生貪著識境所顯,本非一合相 九、佛說人我眾生亦識境所顯,勿言佛說實有四相 十、下篇總綱:如是知見法性,不生法相 第十一章 總結:智境金剛不動智,識境法界現非相 一、法性智境如如不動——無為示現听聞與演說 二、法相識境幻化非相——有為因果如夢幻泡影 後跋 |
ISBN | 9787309066586 (平) |
點閱次數 | 632 |
建檔日期 | 2009.11.03 |
更新日期 | 2009.11.0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