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賴永海
|
出處題名 |
佛藏=fozang
|
卷期 | n.16/17 |
出版日期 | 2000.02 |
出版者 | 佛藏雜誌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fozang.org.tw/mag.htm
|
出版地 | 臺中縣, 臺灣 [Taichung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服務於南京大學 |
摘要 | 隋唐以降,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當推禪淨二宗。禪宗與淨土宗有一個共同點,都崇尚簡便易行。禪宗以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為號召,主張直探心海,尋找眾生的本來面目;淨土宗則以「信、願、行」為宗,以「橫出世間」之「易行道」為標幟,提倡「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的念佛法門。禪淨二宗雖然都以簡易見長,但具體的簡易方法卻不盡相同,而在佛性理論、修行方法和解脫依據等方面,二者更存在著諸多差異,本文擬對禪淨二宗的思想特點、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禪淨合流後的中國佛教思想對於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影響,作能所能及的探討。(一)禪宗倡即心即佛,心外無別佛,「唯心淨土」是其思想發展的合乎邏輯的結果。淨土宗人對此種說法頗不以為然,認為「唯心淨土」的說法,是把真俗混為一談。依淨土宗人看來,六祖之否定西方,乃是依真心立說,不是約俗諦言。就真不礙俗說,佛國在心,不礙十方淨土宛然。他們認為,對於內證工夫很深的利根人,說佛國在心自無不可,但是對於廣大凡俗眾生,不可妄唱「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高調,而應把西方淨土作為追求的目標,因此,淨土宗以勸人往生西方樂土為一宗思想之歸趣。(二)唯心淨土說與西方淨土說由於它們各自的特點,導致了禪宗與淨土宗在解脫的根據、解脫的方式和途徑等問題上的種種差別。例如禪宗倡即心即佛、心外無淨土,因此注重自心之覺悟,強調自性自度;相反,淨土宗視極樂世界乃佛為濟度眾生而以願力化成之清淨樂土,因而提倡以「信願行為宗」,強調「乘佛願力」仰仗於諸佛菩薩慈悲普渡。與此相聯繫,主唯心淨土之禪宗,主張解脫不離世間,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宣揚西方極樂世界之淨土教則主張出離穢土,往生淨土,強調三品九級往生;在解脫途徑上,禪宗所講之修行,側重於修禪;而淨土教之修行,則強調念佛。當然,禪淨二宗的這種種差別也不是絕對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常常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相互包含,相互滲透,而就其發展趨勢看,又日趨合流,最後,終於走上禪淨合一的道路。(三)禪宗與淨土宗的最大差別,最後可歸結於自力與他力的差別,禪宗以自性自度為其佛性思想之標幟,淨土宗則以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為號召,禪宗發展到後期強調尋找自我的「主人翁」,甚至要把佛「一棒打殺給狗子吃,卻圖天下太平」,淨土宗則仰仗於阿彌陀佛的慈航普渡。如果說,中唐以後的禪宗以注重心性解悟,提倡超佛越祖的自尊自信去改革印度的傳統佛教,那麼,淨土宗正好從相反的方向,即以「信、願、行」為宗本,以依靠佛菩薩的願力為特點,對印度佛教注重歷劫苦修的繁瑣的修行方法進行了有力的衝擊,淨土宗與禪宗兩面夾擊,把傳統的印度佛教進一步中國化。隋唐之後加快了步伐的佛教中國化進程,至唐宋進一步衍化為中國化佛教。而唐宋之後的中國化佛教又進一步與中國傳統思想交融匯合,導致了治儒釋道三教於一爐的宋明理學的誕生。 |
點閱次數 | 866 |
建檔日期 | 2009.12.0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