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寶性論》的研究
作者 釋恆清 (著)=Shih, Heng-ching (au.)
出處題名 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
出版日期1995.04
頁次169 - 230
出版者東大圖書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
關鍵詞佛性論; 如來藏; 寶性論; 信
摘要《寶性論》是大乘如來藏思想最主的論典,本文專就此論典加以介紹與論述. 包括其著者與譯者之考証,內容架構與主題之簡介,相關經典教義之略要,最後擇其教義之重點分項詳論之. 所討論之教義重點有五:
一. 從「佛的法身遍滿一切眾生身中」,「眾生與佛的真如無差別」,「一切眾生實有」三者來證成「一切眾生有如來藏」. 且提及「種性」有三種意義:族脈,種因,(礦) 藏.
二.《寶性論》的自性清淨心說除承襲以前的心性說(大乘前「自性清淨客塵所染」的模式,大乘初期的般若經典:空與本淨是同義詞,《大集經》以虛空喻眾生心本性清淨,煩惱則如塵垢依虛空而住,卻不能染虛空) 外,並且系統化了真常系心性說的特點,清淨心由被動靜態轉成主動能「厭生死欣涅槃」的動力. 再者,自性清淨心的含義漸擴大成如來藏,法界,法身的同義詞. 因此,自性淨心蘊含無量清淨佛功德. 至於自性清淨無量功德的存有,及它與煩惱的關係,這些形而上的理論問題,因屬於「無記」性,《寶性論》認為是難可了知而未加討論.
三. 如來藏思想中,自性住佛性是本具,透過動態的引出性佛性的實踐功夫,最終一定可到達至果佛性的圓成,但此成佛過程之成就,首先須對它有完全的信心,所以《寶性論》很強調信受如來藏說,它甚至將最後一品完全做為校量信的功德.
四.《寶性論》認為如來藏有二個屬性,即「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乃如來藏本具「無上佛法」,無始來不曾相捨離過,此真如性中不增 (清淨) 不減 (煩惱) 一法,因其清淨體不變. 如此如實知見能證得「不空智」. 「空如來藏」乃指如來藏雖有客塵煩惱,但由於煩惱的「本來自性空」,故不影響如來藏的「自性本來淨」. 此如實知見就能證得「空智」.
五. 真常與瑜伽學系均以轉依來說明從生死煩惱到解脫的過程. 不同的是瑜伽著重「轉唯識性」--從染轉成淨的根本改變,而真常則強調「顯如來性」--去染以顯現本具的清淨性.
點閱次數939
建檔日期1998.07.22
更新日期2016.08.1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5006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