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冉雲華 (著)=Jan, Yun-hua (au.)
|
出處題名 |
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
|
出版日期 | 1995.04 |
頁次 | 367 - 392 |
出版者 | 東大圖書公司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佛性論; 如來藏; 禪宗=Zen Buddhism=Zazen Buddhism; 見性 |
摘要 | 「見性」思想成中國禪學的討論主題之一. 起自唐代禪師神會. 神會後,禪宗各派續有討論,唯對此概念之理解與詮釋不盡相同,及至唐末仍無定論. 本文係參考相關的禪宗典籍,近代禪學史家之論著,尤其是敦煌發現的禪法古文獻,試圖以考証方法,有系統的一 一分析比較唐代諸派禪師們 (包括荷澤:神會,慧堅,宗密,保唐寺無住,江西:大義,大珠,如會,牛頭:惠忠,玄挺,雲居智禪師,青原:三平和尚義忠,天皇道悟) 對此一問題之見解,期能對「見性」思想有較深入之了解.
諸禪師對「見性」思想的理解略述如下:神會:見性指頓悟見佛性; 慧堅:見性是體寂則不生,性空則無見; 無住:見性成佛道,無念即見性; 大義:佛性不離所問; 大珠:一切處無心者,即是菩提解脫,涅槃寂靜,禪定及至六度,皆見性處; 如會:見性非眼,眼病何害; 智禪師:能所俱絕名為見性. |
點閱次數 | 608 |
建檔日期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16.08.16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