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Comparative Study and buddhist Work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作者 Biswadeb, Mukherjee
出處題名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
出版日期1995.07
頁次259 - 283
出版者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英文=English
關鍵詞Vijnana=Perception; 佛教人物=Buddhist
摘要本論文是一種企圖,想使大家對具很大潛力的研究
是以保存於印度原有經典,及漢譯的佛教經典的材料來作
比較基礎; 這是個曉得古印度語言及古漢文的學者都
可加入,彼此合作而有成果的研究領域.

我們要討論的材料,為方便計可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
種類型:是中文材料的字,或慣用語,甚或整部經典,仍
然保有相同辭句的梵語,或俗語的作品; 中文及印度經典
,兩者都是以古老及專門的術語所寫成,因此經常隱晦不
明,或太平常而被欺騙. 在兩種使用絕對不同語言寫成的
經典中,找出這種辭句的真相,是很有價值的. 於此,任
何一種本子都能作為另一種的注釋,且常能幫助我們精確
地瞭解所欲表達的意思. `'grama'` 'esika' 等詞語及其
漢譯,會被當成這觀點的實例來討論.

佛教的專門術語經常具多種觀點:相同概念的不同
觀點,僅由一個相同的術語來表達,這可能造成混淆. 漢
譯本在釐清這些混淆時,會有很大助益; 翻譯在基本的詮
釋上,能將不同文脈中,某項概念所表達的觀點時,是必
需的. 譯本至少能使我們知道,在一個特別文脈中,中國
佛教徒認為芋概念的最貼切觀點:這種具多角度的術語
,如samskara, vijnana 等,若中文譯本的幫助,則能順
利地加以研究. 有時候一個很突出的觀點,為與特定的
概念相一致,在漢譯時總始終如一地被翻譯成同一個術
語; atta翻譯成「我」,sattva翻譯成「有情」,在此種
關連上會被注意到. 被翻譯的觀點可能會有獨佔的重要性
,以致於掩蓋了其他的觀點,而造成正確瞭解某術語的傷
害.

這樣的比較研究,幫助我們獲得對中國翻譯者所使用
的古代語的洞察力; 例如我們可以對翻成中文皂不同動詞
型式加以研究; 梵語及巴利語有極多的詞尾變化,若能觀
察像中文這種沒詞尾變化的語言,如何成功地處理印度
佛教經典中,所締造的不同動詞型式,將是件有益的事.

在這論文中要討論的第二種村料的類型,是由屬於不
同佛教部派之同一經典的各種本子所組成,例如以梵語,
巴利語和中文所寫的不同律本; 這種類型的材料,不僅在
不同本子所給的相同資訊,是有價值的,且在其彼此關後
上所顯示的差異性,也有價值. 經由比較及比對這些本子
,我們能對教團文獻的逐漸發展,不同部派的內在關係,
及一個概念發展的各種階段等,更加清楚:且所有工作都
能以內在的證據為基礎來完成; 內在證據的可靠性,及其
對外在傳統的確認,修改,否定等價值,是勿須再提的.
經由對所有這些論點的實例說明,我們討論了不同律本的
比較方法.
點閱次數829
建檔日期1998.07.22
更新日期2015.08.1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5198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