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龍樹辯破方法的商榷 -- 從漢譯「中論頌」之論六根與因果說起
作者 廖明活 (著)=Liu, Ming-wood (au.)
出處題名 鵝湖月刊=Legein Monthly
卷期n.121
出版日期1985.07
頁次14 - 18
出版者鵝湖月刊社
出版者網址 http://www.oehu.org.tw/Oehu.htm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龍樹=龍猛=Nagarjuna=kLu-sgrub; 中論頌; 六根; 因果
摘要以龍樹為首的中觀教學,一向以善破知名。例如作為中觀學派本門教典的「中論頌」,其極大部分章節,便都是用在批判常識、外學與異宗底觀念和教義上。此等批判若視作教化上蕩相遣執之手段,其效果是無庸置疑,但若看為名理上客觀之論證,卻頗有未能使人信服之處。而前人疏釋「中論頌」時,又往往祇順著頌文本身的思理詮述,至於此思理自身的可接受程度如何,則罕有進一步的評定。此乃為拙文嘗試要做的工作。以下我們以「中論頌」之論六根及因果為例,條別出龍樹辯破方法的一些特色及其可商榷之地方。於此兩問題,我們都是首先臚列龍樹主要論據所在的頌文,次而大體上依照青目註申釋其意義,最後並從名理角度,對其旨趣和合理性作出檢討。

原始佛教已提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有情生命的組合。並有「六根」分別照了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而引發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之精神作用之說法。在小乘部派的學說裏,六根每被歸入法數之目下,被視為本具見色、聽聲等作用的基本存在要素。代表了初期大乘思想的「般若經」既唱言一切法空,自然亦以六根為空,故經文中乃屢有「十二入空」、「十二入不可得」(六根與六境合稱「十二入」)一類的話,惟經主並沒有對其所反對的六根為自性存有之觀點,作出理論上的辯破。而這正是龍樹「中論頌‧六情品」之旨歸所在。又「六情品」主要是環繞著眼根設論,至於其它五根,則祇於結頌處說司類推而知,並沒有逐一評述。


ISSN18133738 (P)
點閱次數579
建檔日期1998.07.22
更新日期2020.02.0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6314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