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石谿(髡殘)〈報恩寺圖〉研究=Study on Shixi's (K'u-Ts'an)〈Pau-En Temple〉 |
|
|
|
作者 |
魏建達 (撰)=Wey, Chen-da (compose)
|
出版日期 | 1994.05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ntn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
指導教授 | 郭禎祥 |
畢業年度 | 82 |
關鍵詞 | 石谿=Shixi; 髡殘=K'u-Ts'an; 報恩寺=Pau-En Temple |
摘要 | 本文以石谿於一六六三年十月所作的<報恩寺圖>為主題,分析其藝術內容形式,以及探討石谿如何根據實景客體『報恩寺』,創作成藝術本體<報恩寺>的主要因素。然後根據此主體創作的模式及方法,製作具有傳統精神內涵,以『實景』為出發的『繪畫作品』,實踐筆者『以古為新』的創作目標。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及目的,有關石谿的研究文獻,及石谿生平略述。 第二章,<報恩寺圖>的內容與形式分析:敘述畫面上呈現的圖象內容,應用的繪畫形式,款題的內,書法的風格等。 第三章,<報恩寺圖>的創作淵源:敘述<報恩寺圖>的藝術形式受了沈周﹑吳鎮﹑黃公望﹑王蒙等的具體影響。並承襲了心學及非物質性描繪的繪畫特徵。 第四章,石谿作畫目的與<報恩寺圖>的表現意圖:敘述石谿以筆墨作佛事的功用,及針對『報恩寺』的內在精神,發出其『廓爾無私,自強不息』的超俗性意會。 第五章,結論:說明『報恩寺』與<報恩寺圖>之間的非形似描寫,是建立在『自我修行』﹑『利益眾生』的超俗性繪畫功能。 透過上述研究,本論文得到兩項結果: (一)藝術品的價值源自創作者個人內心獨特的體悟。自然界的一切都在生、老、病、死的無情循環中,對於個人來說,一切存在都是非真實的,只有藝術家自己的生命體驗才是最可貴,唯有把握個人的存在價值,才能凸顯藝術品的價值。 (二)以超俗性的繪畫理想提升人的存在價值。在今日多元的工商社會,以『名利』為爭逐的環境中,類似石谿的『廓爾無私,自強不息』的這樣超俗性的人生理想更應得到重視,以提升人類的存在價值。
|
目次 | 一. 緒論 (一) 研究動機 (二) 有關石谿的研究 (三) 石谿生平 二. <報恩寺圖> 的內容與形式分析 (一) 圖象的內容與形式 (二) 款題內容 (三) 書法形式 三. <報恩寺圖> 創作的淵源 (一) 藝術形式的傳承 (二) 心學傳統 (三) 超越物質性的寫生傳統 四. 石谿作畫目的與 <報恩寺圖> 的表現意圖 (一) 石谿作畫目的 (二) <報恩寺圖> 的表現意圖 五. 結論 |
點閱次數 | 393 |
建檔日期 | 2001.01.08
|
更新日期 | 2023.01.1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