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王志楣 (著)=Wang, Zhi-mei (au.)
|
出版日期 | 1991.06 |
頁次 | 200 |
出版者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國立政治大學 |
系所名稱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熊琬=Xiong, Wan |
畢業年度 | 79 |
關鍵詞 | 王志楣; Wang, Zhi-mei; 維摩詰經; 大乘佛教; 中國文學界; 哲學思想; 文學特質; 禪宗=Zen Buddhism=Zazen Buddhism=Chan Buddhism=Son Buddhism; 大正藏 |
摘要 |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維摩詰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經典代表作,古往以來,喜愛該經者不乏其人,卻鮮有專著立言,除注疏外,研讀者僅能從斷簡殘篇的介紹性文章汲取其智慧,對它在文,史哲方面的內涵及其價值,迄無立體性探討,基於此因,故彙集前人資糧,加以個人思索,盼能再次肯定維摩詰經確具「不可思議」的深義及貢獻. 二. 研究內容 維摩詰經除序言及結論外,分六章,六章重點放在:維摩詰經在印度的起源,維摩詰經的文學性及對中國文學界影響,維摩詰經哲學思想等三方向探討. 第一章,「大乘佛教之根源及分期概觀」:以導論方式介紹維摩詰經發祥地 -- 印度 -- 之原始,部派與大乘佛教的流變. 第二章,「維摩詰經在印度的起源」:分宏觀與微觀說明該經產生背景,并對著成年代,地點及維摩詰個人故事進行考證. 第三章,「維摩詰經在中國的發展」:敘述該經移植中國后之譯本,注疏及各朝代流傳的情形. 第四章,「維摩詰經的文學特質」:就該經本身文學特性分形式 (結構,修辭) 內容 (小說戲劇) 兩方面析論. 第五章,「維摩詰經與中國文學,藝術」:探討該經與歷代之文人思想作品關系及維摩變文,變相圖. 第六章,「維摩詰經的哲學思想」:以大乘思想為經,維摩詰經本身論題為緯,闡明其哲學意義,并介紹該經與禪宗關系. 三. 文獻來源:以大正藏,續藏,佛教一般論書,中國經史子集等為主參考資料.
|
目次 | 一. 大乘佛教之根源及分期概觀 (一)原始佛教時期 (二)部派佛教時期 (三)大乘佛教時期 二.《維摩經》的起源 (一)《維摩經產生的背景》 1. 從宏觀言 2. 從微觀言 (二)有關維摩詰居士的故事 1. 其人的傳說與真實 (1) 本經的描述 甲. 前生 乙. 身分 丙. 修持 (2) 本生的失據 (3) 他經的記載 2. 維摩詰的家庭 (1) 本經之言 (2) 他經之說 (3) 中國之傳說 (三)《維摩經》考證 1. 經名略釋 (1) 梵語探源 (2) 印度的稱呼 (3) 人法立題 2. 著成年代 (1) 從譯經史推定 (2) 從經典文體及法數推定 (3) 從龍樹住世年代推定 (4) 從經典本身之內容推定 3. 著述地點 4.《維摩經》在經論中被引用的情形 三.《維摩經》在中國的發展 (一)版本 1. 譯本種類 (1) 殘本 (2) 足本 2. 七種漢譯本略史 (1) 東漢嚴佛調譯本 (2) 吳支謙譯本 (3) 西晉竺叔蘭譯本 (4) 西晉竺法護譯本 (5) 東晉祇多密譯本 (6) 姚秦鳩摩羅什譯本 (7) 唐玄奘譯本 3. 今存三種漢譯本比較 (1) 就形式方面比較 (2) 就內容方面比較 甲. 支謙本優,缺點 乙. 鳩摩羅什本優,缺點 丙. 玄奘本優,缺點 4.《維摩經》之注疏 (二)流傳中國的情形 1. 傳入中國的時間與背景 (1) 時間 (2) 背景 甲. 清談之風氣盛行 乙. 僧士辯論經義 2. 各朝代的流傳 (1) 東晉 (2) 南朝 (3) 北朝 (4) 隋 (5) 唐 (6) 五代 (7) 宋 (8) 明 (9) 清,民國 3. 各階層的流傳 4. 沙門與邊區的流傳 (1) 沙門 (2) 邊區 (三)小結 四.《維摩經》的文學特質 (一)形式的分析 1.《維摩經》經文結構 (1) 十四品 (2) 三經 (3) 十二分教 2.《維摩經》的修辭 (1) 問答 (2) 類字,類句 (3) 排比 (4) 層遞 (5) 對偶 (6) 頂真 (7) 譬喻 (8) 夸飾 (9) 其他 (二)小說與戲劇的體製 1. 小說與戲劇的元素 (1) 背景 (2) 主題 (3) 敘事觀點 (4) 故事的首,中,尾 (5) 角色的塑造 2. 場景的變換與情節分析 (1) 第一幕 (2) 第二幕 (3) 第三幕 (4) 第四幕 (5) 第五幕 (6) 第六幕 (7) 第七幕 3.《維摩經》有趣處 (1) 維摩詰與示疾 (2) 維摩詰駁斥聲聞及菩薩 (3) 文殊探病 (4) 天女與舍利弗 (5) 不二法門 五.《維摩經》與中國文學,藝術 (一)《維摩經》與中國文人 1. 魏晉南北朝 (1) 支遁 (2) 謝靈運 (3) 徐陵 (4) 顧愷之 2. 唐朝 (1) 李善 (2) 王維 (3) 白居易 3. 宋至清 (1) 蘇軾 (2) 袁宏道 (3) 龔自珍 (二)《維摩經》與講經文 1. 今殘存之維摩經講經文 2. 六種維摩經講經文之版本系統比較 3. 維摩經講經文結構 4. 維摩經講經文結構之特點 (1) 散文與韻文的組合 (2) 七言為主的韻式 (3) 駢化的散文 (4) 其他 5.《維摩經》及其講經文的貢獻 (1) 文學的體裁 (2) 境界的擴大 (3) 詞彙與成語 (三)《維摩經》與藝術 1. 文人畫 (1) 維摩詰個人圖像 (2) 以《維摩經》為主的繪畫 2. 雲岡,龍門石刻 3. 敦煌壁畫 (1) 早期--北朝,隋 (2) 中期--初唐,盛唐,中唐 (3) 晚期--晚唐,五代,宋 六.《維摩經》的哲學思想 (一)《維摩經》中心思想探源 1. 中 (空) 2. 般若 3. 大悲心 4. 菩提心 (二)《維摩經》的主論題 1. 淨土與穢土 2. 阿閦佛與阿彌陀佛 3. 般若與方便 4. 宴坐與瞑想 5. 煩惱與菩提 6. 不二與一 7. 出家與在家 (三)《維摩經》對禪宗的影響 七. 結論 |
點閱次數 | 327 |
建檔日期 | 2001.03.02
|
更新日期 | 2016.09.0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