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奧古斯丁與六祖慧能探討東西方的哲學精神過程中的存在自覺者 |
|
|
|
作者 |
石朝穎
|
出版日期 | 1981.02 |
出版者 |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中國文化大學 |
系所名稱 | 哲學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程兆熊;陸達誠 |
畢業年度 | 70 |
關鍵詞 | 懺悔=消業=懺摩=Ksamayati=Ksama; 惠能=慧能=Hui Neng; 六祖壇經=壇經=The Sixth Patriarch's Sutra=Manda-sutra |
目次 | 一. 導言 (一) 歷史人格與現代精神 (二) 奧古斯丁與慧能的史意比較 (三) 典範人物如何形成「過程中的存在自覺者 」? 二. 聖 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及其一生 (一) 哲學史上的地位如何? (二) 個人的歷程問題? (三) 影響及時代意義在那裏? 三. 六祖慧能的「壇經」及其一生 (一) 哲學史上的地位如何? (二) 個人的歷程問題? (三) 影響及時代意義在那裏? 四. 此時,此地的「自覺」是什麼? (一) 「永恒」的「自覺」如何可能? (二) 「時間」上的「自覺」如何可能? (三) 過程中的「時」「空」之「運動」如何可 能? 五. 過程中的存在自覺者如何可能? (一) 「過程」的形上美學在那裏? (二) 「存在」的形上辯證如何說明? (三) 「自覺者」的形上倫理要求應怎樣實踐? 六. 回顧與前瞻 (一) 「道德」與「宗教」精神的回顧 (二) 「永恒」與「現身」意義的前瞻 (三) 結論 |
點閱次數 | 272 |
建檔日期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15.06.0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