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中村元
;
林太
;
馬小鶴
|
出版日期 | 1990 |
出版者 | 淑馨出版社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其他; 佛教; 佛 |
目次 | 一、導言 1.東亞諸民族的思維方法 2.「思維方法」與其他術語 3.思維方法與語言 4.思維方法與邏輯 5.思維方法與文化現象 6.在接受外來文化的方式中反映出來的思維方法 7.研究東方諸民族思維方法的順序 8.各種文化現象和東亞諸民族的思維方法 9.東方思想與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10.思維方法的差異的認識根據與實在根據 二、普遍的自我優於個別的自我 1.語言所顯示的自我的無限擴展 2.自他連續觀 3.自我存在的自覺 4.自我和他我不二的倫理 三、對普遍性的從屬 1.語言中啟示的對普遍性的從屬 2.行為主體的擴大 3.對行為的普遍性規範的尊重 4.領悟真理:信仰和理性主義 5.有限的倫理體系的超越 6.有生類的意識:印度關於人的概念 7.印度人思維的保守性 8.確定規範的學問的發展 四、與客觀自然界的疏遠 1.缺乏關於客觀自然界的秩序的觀念 2.無視自然規律的空想性 3.採取極端的傾向 4.對神話與詩的喜好 5.缺乏歷史意識 6.真理觀 7.自然科學的不發達 五、印度人思維的內向性:內心反省科學的發達 六、印度人思維的形而上學性 1.印度人思維的宗教性 2.超越現世的傾向 3.超越諸神的思維傾向 七、寬容與和解的精神 八、尚古中所禮現的保守主義 1.偏重對過去事實的依戀 2.古典思維方法的繼續 3.接受佛教的影響 4.自由思想的不發達 5.學問的傳統性 九、喜好以具體形式表達的複雜多樣性 1.藝術空想的具體性 2.喜好華麗的措辭 3.中國人的訓詁癖與文辭偏好 十、形式的齊合性 1.愛好形式的齊合性 2.外表的齊合性 十一、現實主義的傾向 1.以人間為中心的態度 2.宗教的現世傾向 3.形而上學的不發達 十二、個人主義 1.趨於利己主義的傾向 2.佛教的精神指導及其變化 3.宗教教派的不成立 4.「道」的普遍性 十三、對身分秩序的尊重 1.倫理性 2.對「性」的超然姿態 3.行為中的形式主義 4.身份優越性的重視 5.賦予家族關係以很高價值 6.宗教對國家的抗爭及其失敗 7.民族自尊與敬重系譜 十四、折衷融合的傾向 1.存在的絕對的意義 2.承認一切異端學說 3.佛教內部的融合主義 4.折衷融合主義的中國人的性格 十五、對現象論的認可 1.對人的天性的認可 2.寬容精神 十六、強調有限的社會組織的傾向 1.過份強調社會關係 2.對家庭道德的尊重 3.國家至上主義的問題 4.帝王崇拜 十七、非合理主義的傾向 1.忽視邏輯規則的傾向 2.缺乏關於客觀秩序的知識 十八、薩滿教的問題
|
點閱次數 | 1057 |
建檔日期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14.05.16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