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釋聖嚴 (著)=Shih, Sheng-yen (au.)
|
出版日期 | 1999.12 |
出版者 | 法鼓文化=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ddc.com.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叢書名 | 法鼓全集 |
附屬叢書 | 第一輯學術論述類;第三冊 |
叢書號 | v.1 n.3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版次:二版9刷。智慧海系列。 |
關鍵詞 | 懺悔=消業=懺摩=Ksamayati=Ksama; 歸依; 羯磨=kamma=karman; 福報=福田=功德=Virtue=Merit; 菩薩戒=the Precepts of a Bodhisattva; 菩薩=Bodhisattva; 菩薩; 涅槃=無為法=asamkrta-dharma; 涅槃=Parinibbana=Nibbana=Nirvana; 持戒; 剃度=出家=Ordination; 受戒; 沙彌戒; 沙彌=Sramanera; 佛; 比丘尼戒; 比丘尼=Buddhist Nun=Bhiksuni=Bhikkhuni; 比丘=Buddhist Monk=Bhiksu=Bhikkhu; 五戒; 尸羅=戒=command=Precept=sila=morality=rule=discipline=prohibition; 三寶=The Three Jewels; 戒律=Precepts=Vinaya=Sila; 式叉摩那戒; 具足戒; 受戒儀軌; 中國佛教 |
摘要 | 佛制戒律,不僅有防非止惡之用,還有眾善奉行的積極面;聖嚴法師因應現時七眾佛子的需求,以淺顯的文字,配合時代的觀念,將各種戒律的淵源、性質、意義與作用,做了詳盡又有系統的介紹。聖嚴法師說:「我是試著做復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的說教。」因此本書的敘述方式,不拘滯於條文的呆板死守,在思想上接通佛陀根本教義,在生活上著重戒律的精神,使活用於時代的文化領域。書中內容既有通俗性,也含研究性,更具實用性;所以除了具足戒及式叉戒,其餘各戒均收錄最切實、最適應於普遍要求的受戒儀軌;不論是已受各種戒法的佛子,或是即將受各種戒法的讀者,均能提供「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之指引。
|
目次 | 一. 緒論 1. 受戒學戒與持戒 2. 戒律的傳承與弘揚 二. 信佛學佛的開始(歸依三寶) 1. 三寶及歸依 2. 歸依三寶的方法與利益 三.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1. 五戒及其內容 2.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四.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1. 八關戒齋及其內容 2. 六齋日及其戒齋清淨 3. 八關戒齋的條件與受法 4. 受了八關戒齋以後 五.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1. 出家與出家的目的 2. 沙彌戒與沙彌的類別 3. 沙彌投師與沙彌出家 4. 沙彌受戒及其持犯威儀 5. 式叉摩尼的種種 六. 通向涅槃的橋梁(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1. 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 2. 僧尼戒律的由來及種類 3. 比丘,比丘尼戒的內容及其同異 4. 比丘及比丘尼的重要戒 5. 羯磨法與懺悔法 七.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1. 菩薩的層次與境界 2. 菩薩戒的內容與分別 3. 菩薩戒的重戒與輕戒 4. 菩薩戒的授受與條件 5. 菩薩戒的秉受方法 6. 受了菩薩戒後
|
ISBN | 9578473028 |
點閱次數 | 2335 |
建檔日期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14.06.10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