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作者 |
楊郁文 (著)=Yang, Yu-wen (au.)
|
出處題名 |
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 我, 無我, 空
|
出版日期 | 2000.08.10 |
頁次 | 329 - 397 |
出版者 | 甘露道出版社 |
出版地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本論文原發表於:《中華佛學學報》 第五期, pp.67-167 (1992年7月); 修訂於:1999年12月9日. |
關鍵詞 | 空三昧; 空觀; 空住; 空與無我 |
摘要 | 《雜阿含經》多說「無我」少說「空」. 老死等緣生法非我,非我所之「大空」,有業報而無作者之「第一義空」; 世間空,無常恆,永住,不變易法,我,我所之「空心三昧」; 正思惟空,無相,無所有,得滅斷知法之「聖法印 知見清淨」; 此等甚深空義及空觀早在《相應阿含》之「修多羅」及「記說」部分出現. 可是,「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仍然是解脫道之主流. 由於「無我」之範圍甚深,廣大,難知,難證,透過「空三昧」「空觀」之修習,以達無有「我見,我所見,我慢隨眠」之方法,後來在《中阿含經》及《增一阿含經》裡開展弘傳.
大眾部末派傳承下來之《增一阿含經》,留有「以『空』代替『無我』」演變之線索,本文據此推論《增一阿含經》為何以「空」代替「無我」,如何以「空」代替「無我」. 初期的佛教《雜阿含經》裡對「無我」之說法,因對機之相異,有時曰:「非是我.」有時曰:「非有我.」; 然現代學界因觀點不同,於「五陰無我」引起「五陰非是我」或「五陰非有我」誰是誰非之辯論. 如是諍論,於以「空」代替「無我」之《增一阿含經》中並未曾見.
《雜阿含經》指出「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是種種句 種種義或種種句一義,略為解釋而已; 此等句,義之把握,對空觀之實踐,空義之體會,貪,嗔,癡空之體驗非常重要. 本文對此等三三昧 / 三心解脫有關事項,作一些補充說明.
《雜阿含經》及《中阿含經》之「空住 / 行空」,敘述如何相應於空過日常生活,如何用空觀專精思惟修習,得以行真實,空,不顛倒,漏盡,無漏,無為,心解脫.
|
目次 | 三. 以「空」代替「無我」的演變 四. 五陰非是我,五陰非有我,五陰皆空 五. 空三昧與,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三. 空三 六. 空住,空性住,行空 七. 結論 |
ISBN | 9579789916 |
點閱次數 | 497 |
建檔日期 | 2002.10.29
|
更新日期 | 2016.07.2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