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釋恆清 =Shih, Heng-ching
|
出處題名 |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Journal of 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
卷期 | n.1 |
出版日期 | 1996 |
頁次 | 31 - 88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出版者網址 |
http://homepage.ntu.edu.tw/~ntucbs/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
關鍵詞 | 大般涅槃經; 佛性; 一闡提; 如來藏 |
摘要 | 《大般涅槃經》係印度大乘佛教真常學系很重要的經典,本文分三大部分探討其佛性思想。第一部分作者討論有關《大般涅槃經》文獻方面的問題,因本經的梵本巳佚失,故著重其在中國傳譯的考証。第二部分探討《大般涅槃經》的中心思想:如來常住,涅槃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雖本經最後結論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但經中對一闡提是否能成佛,出現不同的說法,作者特別分析一闡提的含義,及本經中一闡提觀的思想發展和轉折。第三部分從五個思想層面詳論《大般涅槃經》的佛性義: (1) 從「二因」,「三因」論佛性:佛性可分「生因」,「正因」,「了因」,「緣因」等不同組合的二因。天台智者將之綜合成三因佛性,與三德秘密藏的法身,般若,解脫,更能突顯三因佛性的內涵。 (2) 從因果論佛性:本經雖以十二因緣為佛性的因性,但也同時強調佛性的非因非果性。 (3) 以第一義空論佛性:以中道第一義空為特質的佛性,能雙見空與不空,這是它與雙遣的無得空最大的不同。 (4) 以有 (不空),無 (空) 論佛性:以《涅槃經》中「本有今無偈」論述佛性「有」無量功德,而「無」雜染煩惱的含義。 (5) 以定不定論佛性:本經提出一切諸法 (包括一闡提) 無有定相,以會通一闡提有無佛性的爭議。 |
目次 | 一、《大般涅槃經》的傳譯 31 二、《大般涅槃經》的中心議題 36 三、《大般涅槃經》的佛性義 61 |
ISSN | 10271112 (P) |
點閱次數 | 3429 |
建檔日期 | 1998.04.28; 2002.03.01
|
更新日期 | 2017.06.2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