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何建明
|
出版日期 | 2003.11.23 |
資料類型 | 網路資料=Internet Resrouc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1.發表於「基督教與中國宗教的相遇、衝突及融和」專題講座 2.全文見: http://www.timcollge.org/budda_christ_dialogue.doc
|
關鍵詞 | 宗教交談=宗教對話; 佛教與基督教及天主教=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and Catholicism; 台灣佛教=Taiwanese Buddhism; |
摘要 | .....分析與結論 4-1 宗教對話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目的也多種多樣。 台灣在近二十年的宗教對談,明顯表現?兩種趨向: 1.對談的目的,不是信仰的改變,而是通過溝通、增進理解(而不僅僅是瞭解)和協作,共同?人類文明作貢獻。這主以釋星雲、釋聖嚴、釋證嚴,和台北利氏學社等?代表,他們有著堅定的宗教信仰,也有強烈的人類關懷。 2.對談的目的,是?了學習和增進瞭解,以期重新思考信仰自身存在的問題,這主以李元松、鄭麗津等?代表,著重解決自身信仰和宗教理解(解釋)的問題。後者多半與信仰的改變有關。
4-2 宗教對話不排斥會發生少數宗教信仰的改變。 這並不是對話的缺失,因?人的信仰既是自由的選擇,也深受環境的影響,況且世界幾大主要宗教,都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物,都是普世性的。每個人都可以,也應選擇適合自己根性的宗教信仰。但宗教對話的根本目的,不是?勸導對方改變信仰,而是增進瞭解。現代禪與中華信義神學院的對話,有個重要背景,即信義宗本身就有勸導改信基督教的目的,而引起這場對話的正是鄭麗津,她本身就是個從佛教改信基督教者,她也不失時機地,一再勸導李元松信仰基督教。
4-3 信仰的改變與許多因素相關,但最重要的,可能涉及是否對所信仰的宗教,有正信、正知和正聞。 在現代禪與中華信義神學院的對話中,不難發現:李元松除緣起無我論和淨土他力觀念外,與主流佛教傳統格格不入,突現出現代禪的基督教特色。他的所謂淨士宗的彌勒論,實際上完全外在化和神化了。他對釋印順繼承和批判,也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也就是說,他在對話前和對話過程中,對佛教的認識,是非佛教主流意識的,他甚至一直在努力探索一種,有別於主流佛教的所謂新佛教。況且他在創立現代禪時,就已經深受基督教的影響。
4-4 近代以來,中國基督教與佛教的相遇和對話,時常表現?宗教信仰的改變,張純一、林語堂、鄭麗津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每個宗教信仰的改變,實際上都經過一場深刻的內在宗教對話。這種宗教對話較外在的宗教對話,對宗教學和護教學來說,更具有挑戰性。但不能完全忽視內在的宗教對話與外在的宗教對話的關係,其實每個宗教信仰改變者,都經過程度不同、形式不同的外在宗教對話。更可以說,每個宗教信徒都時刻面臨內在和外在的宗教對話,因?大家都處在一個多元宗教文化,和資訊極其發達的環境中,因此都有改宗的危險。
|
點閱次數 | 570 |
建檔日期 | 2004.02.2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