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資料由 李玉珉老師 提供
|
|
|
四川與敦煌石窟中的「千手千眼大悲變相」的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llustrative Paintings' of the Sahasra-bhuja Arya Avalokiteśvara between Sichuan and Dunhuang Caves |
|
|
|
作者 |
胡文和 =Hu, Wen-he
|
出處題名 |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Journal of 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
卷期 | n.3 |
出版日期 | 1998.07 |
頁次 | 291 - 330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出版者網址 |
http://homepage.ntu.edu.tw/~ntucbs/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四川石窟; 敦煌石窟; 觀世音菩薩; 大悲變相; 千手觀音; 密教 |
摘要 | 千手觀音及其變相是中國佛教密宗最重要的造像題材之一。在中國石窟寺中,敦煌石窟中有 70 幅壁畫,莫高窟藏經洞和吐魯番石窟遺址還發現一批絹畫,四川石窟遺址中也有幾十龕窟的同類作品。本文根據唐代有關千手觀音的佛經和造像儀軌,首先述議在四川石窟中,這種題材作為雕刻形式,其造型和構圖內容的表現。再與敦煌壁畫中的造型和構圖內容作比較,指出兩者同時代的作品,由於地域,民族成份,其文化,宗教信仰等諸多差異,故在造型和構圖內容方面有不同處。其次論述千手觀音如何由印度教的最高神演變成密宗的大神,並在中國得到改造。最後扼要討論該神像中晚唐在劍南東,西川石窟遺址中出現和分布之因。 |
目次 | 前言 292 (一) 292 壹、關於千手觀音的姿勢 293 貳、千手觀音面數的排列形式 294 參、關於千手觀音的正大手、千手(即小手)及其所結手印和所持法器、寶物,《千手經》《儀軌》中是這樣說的 295 (二) 298 壹、安岳石窟中的千手觀音和變相 298 貳、大足石窟中的千手觀音和變相 301 參、四川其他石窟中的千手觀音和變相 306 |
ISSN | 10271112 (P) |
研究地點 | 四川(資中,邛崍,大足寶頂山大佛灣,大足北山石窟,安岳圓覺洞); 甘肅(敦煌莫高窟) |
點閱次數 | 2391 |
建檔日期 | 1998.06.20; 2002.03.06
|
更新日期 | 2017.06.2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