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慧能禪思想=The Zen thought of Hwei-nung
作者 元鍾實 (撰)=Won, Jong-sil (compose)
出版日期1995.10
出版者國立政治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cc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董金裕
畢業年度84
關鍵詞Zen; Ontology; 慧能; 存有論; 佛性論; 自性論; 自心論; 修行實踐論; Buddhistic-Study
摘要自唐以來,能代表中國哲學思想的極其重要的人物之一. 乃慧能,他在中國佛學中的地位和成就,極類似于宋明理學中的朱熹之地位. 慧能禪門皆是透過親身經歷所建立的極其現實的,現實的實踐法門,並非什麼理論性的,虛無的東西. 本論文即以「不壞慧能禪而說其本來面目」為研究目標,探討慧能禪思想. 本論文分為八章,各章重點如下:

第一章 中國人生之理想境界,中國哲學思想一直以「人」為核心,整個中國哲學皆繞著「人」這個問題而展開其理論體系,此「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儒家和道家來言,即是天人合人; 就佛家來說,乃是我佛一體.
第二章 慧能之生平與《壇經》,探討慧能之一生經歷和其所發揮的禪思想之關係,及《壇經》作者問題,各種不同本子所有含的真偽性問題.
第三章 慧能禪之思想系統,從整體的,總體的角度探討慧能《壇經》之思想取向,慧能禪思想之基本特質,及慧能禪思想之關鍵 -- 自性.
第四章 存有論,從第四章存有論到第七章修行實踐論,皆從具體的一個別的哲學範疇分析,說明慧能禪思想. 第四章 <存有論> 主是探討慧能所謂自性是否為本體或實體義,以確定慧能整個禪思想之立論基礎.
第五章 佛性論 (I) -- 自性論,本論文採取心性不一之說法,將自性與自心分別而論. 該章探討中國佛教佛性論之發展過程,慧能自性之獨特內涵 -- 自我主體性,及慧能自性思想之具體內涵.
第六章 佛性論 (Ⅱ) -- 自心論,先提出有關慧能心性義之諸家說法,然後再依據慧能《壇經》分析,證明自心與自性非為一之關係,最後具體探討慧能所謂自心之涵義.
第七章 修行實踐論,人人雖皆具佛性,自性,但眾生須透過實踐工夫而始而成佛. 該章討論慧能所提出的三無 (無住,無念,無相) 法門,頓教法,定慧雙修等三種法門.
第八章結論,給慧能禪思想賦予該擁有的新評價,新價值。

目次封面
緒論
第一章 中國人生之理想境界
第一節 天人合一
第二節 我佛一體
第二章 慧能之生平與《壇經》
第一節 禪.禪學.禪宗
第二節 慧能之生平
壹 成長期
貳 尋法期
參 得法期
肆 隱遁期
伍 弘法期
第三節 慧能《壇經》
壹《壇經》的各種本子
一 曹溪原本
二 敦煌本
三 古本
四 惠昕本
五 北宋契嵩重訂本
六 元代至元本(德異本和宗寶本)
貳《壇經》之成立與流變
一《壇經》之內容結構
二《壇經》之流變過程
三《壇經》內容中的真偽問題
第三章 慧能禪之思想系統
第一節 慧能《壇經》之思想取向
壹 以般若為方法,以如來藏為目標
貳 以「空」融「有」
參 融貫各宗思想
一 慧能《壇經》與《涅槃經》
二 慧能《壇經》與《般若經》
(一)《摩訶般若波羅蜜》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
三 慧能《壇經》與《維摩經》
四 慧能《壇經》與《法華經》
五 慧能《壇經》與其他佛教經論
第二節 慧能禪之基本特質
壹「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第三節 慧能禪思想之關鍵--自性
壹 慧能以「自性」取代「佛性」
貳 慧能「自性」義之思想源流
一 四卷本《楞伽經》之自性義
二《大乘起信論》之如來藏義
三《大般涅槃經》之佛性義
第四章 存有論
第一節 佛家形上本體論之問題提出
第二節 自性非本體義或實體義
第五章 佛性論(I)--自性論
第一節 中國佛教佛性論之發展過程
第二節 慧能自性之獨特內涵--自我主體性
第三節 慧能所謂「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說」
壹「自性本自清淨」義
貳「自性本自具足」與「自性能生萬法」義
參「自性本不生滅」與「自性本無動搖」義
第六章 佛性論(II)--自心論
第一節 有關心性義之諸家說法
第二節 自心與自性
壹 自心與自性並非為一
貳 「自性如天空,自心如日月」
參「心是地,性是王」
第三節 自心之涵義
壹「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貳「本心生萬種法」義
參「一切笐若皆從自生而生」義
第四節 眾生當下之心統一般若心和生滅心
第五節 般若空智之特質乃「不取不捨」
第七章 修行實踐論
第一節 三無論
壹 無念為宗
貳 無住為本
參 無相為體
第二節 頓教法
壹 澄清「悟」與「修」
貳 探討頓悟說之理論基礎
參 頓悟說之一般義--識心見性
肆 頓悟說之實際義--頓悟頓修
伍 頓悟說之獨特義--自性自悟
陸 慧能禪與神會禪頓悟說之異同
第三節 定慧說
壹 定慧即等
貳 解行相應
參 一行三昧
第八章 結論
壹 重視現實人生之「人學」
貳 發揚自我主體性
參 當下眾生之心為解脫主體
肆 行住坐臥皆是禪
伍 從本體化轉到人性化、心性化
陸 創造性論釋
參考書目
壹 佛經及經注
貳 古典禪籍、注釋及史傳
參 現代佛籍及有關著作
肆 其他
點閱次數456
建檔日期2000.12.11
更新日期2023.01.1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3478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