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支讖譯經「法師」考
作者 釋繼坤 (著)=Shih, Chi-k'un (au.)
出版日期1997.05
出版者中華佛學研究所=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校院名稱中華佛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釋惠敏
畢業年度86
關鍵詞支讖; 法師; 道行般若經; 般舟三昧經; 阿閦佛國經
摘要本篇論文的特點是以文獻學方法,對“法師”一詞在初期大乘經的角色作探討,同時針對日本學者靜谷正雄的研究作進 一步查證與補正。所引用的文獻是三部支讖最早譯出的大乘經,即《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阿閦佛國經》,代表三部重要的初期大乘經典,以看出“法師”在西元二世紀之前所扮演的角色。本論文的貢獻可分三方面:第一,找出初期大乘經典中“法師”的語詞來源是可能譯自三個不同的梵語,並非如靜谷氏所探討的結論,只有一個來源。第二、對初期大乘經典“法師”提供新且比較清晰的概念。以上二點補充現今佛學辭典有關“法師”的內​​容。第三、針對靜谷正雄的研究作出補正,其中論點包括大乘經典著者是“法師”作出​​反駁與論證,認為大乘經典的成立,很可能是從僧團中;同時說明大乘經的“法師”並非著者自稱,反而是一種尊稱,作為鼓勵“善男子、善女人”多受持讀誦大乘經的一種善巧方便。除此之外,本篇亦凸顯支讖譯經的重要性──即是最早把大乘經翻譯成中文,而且所譯出的都是重要的大乘經典,是為佛典研究之珍貴資料。 
目次壹、 緒論
一、 研究動機、主題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二)近代學者研究評析
(三)研究的主題與目的
二、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三、 論文結構
貳、 支讖與後漢的譯經
一、 後漢的譯經情況
二、支讖的傳記
三、支讖的譯經
(一)支讖為「譯者」的說明
(二)支讖譯經在經錄的記載
(三)相關經序的探討
四、支讖的譯法
參、 《道行般若經》「法師」考
一、《道行般若經》的文獻說明
(一)經錄的記載
(二)梵本與漢、藏異譯本的說明
(三)經典背景與主旨
二、與「法師」有關的六段經文之探討
(一)〈難問品〉的「法師如幻」
(二)〈功德品〉之「法師」
1.第一段「天神護法師」
2.第二段「法師」與「法施」
3.第三段「法師」的功德
(三)〈嘆品〉的「法師」與「說法日」
  (四)〈覺魔品〉的「法師」與「說法的魔事」
三、小結
肆、 《般舟三昧經》「法師」考
一、《般舟三昧經》文獻的說明
(一)經錄的記載
(二)梵本與漢、藏異譯本的說明
(三)經典背景與主旨
二、與「法師」有關的三段經文之探討
(一)〈四輩品〉「法師」與「導師想」
(二)〈無想品〉中「法」和「師」
(三)〈至誠佛品〉的「法師比丘」
三、小結
伍、 《阿閦佛國經》「法師」考
一、《阿閦佛國經》文獻的說明
(一)經錄的記載
(二)梵本與漢、藏異譯本的說明
(三)經典背景與主旨
二、與「法師」有關的二段經文之探討
(一)〈發意受慧品〉「發願成為法師」
(二)〈佛般泥洹品〉「法師」與「法滅」
三、小結
陸、 結論
一、「法師」一詞梵語的可能來源
二、有關初期大乘「法師」的新觀點
三、補正靜谷正雄的「法師」研究
(一)有關「法師」的梵、藏語詞的論證
(二)有關「「法師」是大乘經的著者」的論點
(三)有關大乘經著者自稱為「法師」
附錄
一、各經錄對支讖譯經的記載
二、《般若三昧經‧至誠佛品》偈頌的比對
參考書目
點閱次數173
更新日期2016.09.0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3563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