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彌陀疏鈔》與《彌陀要解》之比較研究
作者 郭麗娟
出版日期1998.11
出版者中華佛學研究所=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出版地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校院名稱中華佛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惠敏法師
畢業年度87
關鍵詞彌陀疏鈔; 彌陀要解; 明代佛教=Ming Buddhism; 蕅益智旭; 雲棲袾宏; 彌陀疏鈔; 彌陀要解; 自性=Svabhava
摘要本文掌握明朝袾宏《疏鈔》及智旭《要解》注疏《彌陀經》的要義,分別予於第三章「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真義;第四章修行要旨:信願行;第五章「執持名號」的方法與觀點;第六章「一心不亂」之解釋與和會。比較結果點出《疏鈔》集中在「一心不亂」的解釋,《要解》則在「信願持名」。 袾宏《疏鈔》中有諸宗融合的意味,以「一心不亂」表現出理事雙修,智旭《要解》中修證的意味較強,以「信願持名」表現出他力。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in Zhu-hong’s Annotation and Zhi-xu’s Explication on the Smaller Sukhavatiryuha Sutra. Both these books were written in Ming Dynasty. Chapter Three of the thesis signifies the true implication of Amitabha Pure Land, that is “Amitabha is the only nature, the pure land is the only mind.” Chapter Fou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cultivation, that is the cultivation of faith, vow and practice. Chapter Five explains views and ways of recollecting the name of Buddha. Chapter Six explains the state of “one-minded and undisturbed” and it’s similarity with some terms used by other Pure Land masters. The result of this comparative study shows that the Annotation concentrates on explaining the phrase “one-minded and undisturbed”. While the Explication emphasizes on “ recollecting the name of Buddha with faith and vow “.The Annotation of Zhu-hong presents the merging among sects, and it’s notion of “ one-minded and undisturbed” signifies both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nd principle. Explication of Zhi-xu on the other hand, has a stronger emphasis on cultivation and attainment. It’s “recollecting the name oh Buddha with faith and vow” implies reliance on other’ effort.
目次壹. 緒論
 一. 關於《佛說阿彌陀佛經》
  (一) 傳譯
  (二) 內容
  (三) 歷代注疏本
  (四) 歷代注疏本的注疏角度
 二.《疏鈔》與《要解》的近代研究成果剖析
 三. 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
 四. 論文架構
貳. 袾宏與智旭
 一. 袾宏的生平
 二. 智旭的生平
 三. 智旭歸向佛道的啟蒙師—袾宏
 四. 在宗派的定位
 五. 淨土祖師
 六. 關於《疏鈔》與《要解》
  (一) 版本及流通本
  (二) 撰作理由
  (三) 引用資料
  (四) 組織架構
參. 「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的真義
 一. 「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的展開
 二.《疏鈔》之「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
  (一) 「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的定義
    1. 何謂「自性」?
     (1).「自性」即「佛性」
     (2).「自心」,「自本心」即「佛」,「禪」
    2. 何謂「一念」?
     (1).「能念」與「所念」
     (2).「念空真念」與「無念」
    3. 「自性」「一念」結歸「一心」
    4. 「自性」「一念」與「念佛即是念心」「心佛眾生一體」的關係
    5. 「自性」「一念」與一經宗旨的關係
  (二) 以「自性」詮釋《彌陀經》的用例
 三.《要解》之「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
  (一) 「心性」與「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之關係
  (二)《要解》
    1. 「信願」與「心性」的關係
    2. 「信願往生」
    3. 「四種淨土」
肆. 修行宗要:信願行
 一. 曇鸞《往生論註》之信願
 二. 善導《四帖疏》三心與信願行
 三.《疏鈔》之信願行
  (一) 「揀別根器」
  (二) 其他
 四.《要解》之信願持名
  (一) 「修行宗要」「三者缺一不可」
  (二) 其他
伍. 執持名號的方法與觀點
 一. 執持名號的方法:事持與理持
  (一) 漢譯經典及注疏本中之執持名號的方法
  (二) "namadheya......manasikrisyati"與「執持名號」
  (三) 事持與理持的內容
 二. 「執持名號」的觀點
  (一)《疏鈔》
    1. 不能「執持」有「四障」
    2. 「持名為正行」
    3. 四類廣義的「事持」和「理持」
  (二)《要解》
    1. 「執持名號為正行」
     (1).名號不可思議
     (2).不涉觀想,參究念佛
陸 一心不亂之解釋與和會
 一. 一心不亂之解釋:事一心與理一心
  (一)《疏鈔》以前事一心與理一心解釋之文獻
  (二)《疏鈔》之事一心與理一心
  (三)《要解》之事一心與理一心
 二. 「一心不亂」之和會
  (一)《疏鈔》
    1. 「一心不亂」
     (1).「一心不亂正謂無念」
     (2).「一心不亂即是實相即是真如」
     (3).「一心不亂即法性」
     (4).「一心不亂」作三輩九品往生因
    2. 「理一心」
     (1).六種「理一心」
     (2).「理一心」之「一心」
  (二)《要解》事理一心與持名深淺之關係
柒. 結論
點閱次數1339
更新日期2015.11.2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3696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