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龍樹的二身觀與天親的三身觀之差異 -- 以阿彌陀佛觀為例 |
|
|
|
作者 |
釋心宏
|
出處題名 |
「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
|
頁次 | 60 - 96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彌陀信仰=念佛法門=彌勒法門=彌勒淨土; 龍樹=龍猛=Nagarjuna=kLu-sgrub; 緣起=十二因緣=Pratityasamutpada; 緣起=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paticca-samuppada; 緣起=paticca-samuppada=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 菩薩=Bodhisattva; 菩薩; 報身=Sambhogakaya; 阿彌陀佛=Amitaba Buddha=Amida Buddha; 法身=Dharmakaya; 佛陀=Gautama Buddha; 佛法=Buddhadharma; 佛身觀=Buddhology=Buddha-kaya; 佛; 自性=Svabhava; 化身=Nirmanakaya; 尸羅=戒=command=Precept=sila=morality=rule=discipline=prohibition; 三身論=Trikayavatara |
目次 | 一. 佛身觀的形成原因 (一)佛陀遺物的崇敬 (二)多佛觀念的開展 (三)法身常住的信念 1. 經法與戒律是法身 2. 五分法身是常住 3. 觀諸法空是為見佛法身 二. 從佛身論的種類,看佛身觀的演變 表一. 二身論的種類 表二. 三身論的種類 表三. 四身論的種類 表四. 五身論的種類 表五. 十身論的種類 三. 龍樹菩薩的看法 (一)龍樹菩薩的佛身論 1. 就二締角度 2. 就緣起性空的角度 3. 就無量妙用的角度 (二)龍樹菩薩的阿彌陀佛觀 1. 念佛法門的次第 2. 對易行道之實踐 3. 光壽無量的殊勝 四. 天親菩薩的看法 (一)天親菩薩的佛身論 1. 法身,報身,應身 2. 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二)天親菩薩的阿彌陀佛觀 1. 三身思想的連貫 2. 三種莊嚴的架構 3. 五念法門的實踐 五. 結論 |
點閱次數 | 483 |
建檔日期 | 1999.12.10
|
更新日期 | 2014.03.3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