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從儒佛交涉的角度看嚴羽《滄浪詩話》的詩學觀念=The Poetic Idea of Yen-yu's "Criticism of Tsang-lang on Poetry": From the Aspect of Confucian-Buddhist Interaction
作者 蕭麗華 (撰)=Hsiao, Li-hua (compose)
出處題名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Journal of 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卷期n.5
出版日期2000.07
頁次253 - 273
出版者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出版者網址 http://homepage.ntu.edu.tw/~ntucbs/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單位:台灣大學中文系
關鍵詞嚴羽; 滄浪詩話; 儒佛交涉; 宋代詩學; 以禪喻詩
摘要中國古典詩學起最早是環繞《詩三百》為主的儒家詩觀,到了陸機提出「緣情說」才揭開了詩學觀念的新頁。但事實上,在情志一體的角度,陸機的「緣情」說仍是在「言志」的系統下,只是突顯情感因素在詩歌中的重大意義而已。詩學觀念能放開儒家現實關懷與實用主義的視野,大步邁向唯心的超越領域,必待三教融合的文化意識在士大夫生活中高度成熟以後的唐宋階段。唐代詩人因庶族抬頭、緇素合流,作品中高度實踐了三教融合的觀念,宋代詩話則是詩學理論的圓熟反省,只有在宋人對詩體的省思中,我們才能看到三教融合後,詩學觀念有跨越儒家思維的進步與開展。以這個角度來說,嚴羽《滄浪詩話》是極具觀察意義的。過去研究嚴羽詩論的著作不少,一般以為嚴羽論詩的特識在「以禪喻詩」,實際上,「以禪喻詩」是唐宋間的論詩現象,現象背後的真正因由則是儒佛交涉的結果。針對嚴羽「以禪喻詩」,論者已多;針對儒佛交涉的詩觀,則尚無研究者觸及。本文即從儒佛交涉入手,希望藉儒家詩學觀為對照,映顯嚴羽詩論的特識,進一步更希望突顯儒佛交涉的問題不應只是存在思想史上,而是中國文化史上全面存在的議題,它在詩學觀念上也能獲得驗證。本文全文凡分六小節。第一節為前言;第二節從詩「言志」的詩學傳統說起,歸納先秦到漢代「言志」詩觀主涵攝的知、情、意內涵;第三節分析儒佛交涉下的詩學演進,以唐人「意境論」為明顯起點,然唐人詩論仍祖述風雅,只是在「言志」主軸外,融攝佛理,開展「取境」「穿境」之審美觀而已。至於晚唐北宋,「以禪喻詩」風氣大開,如東坡、曾幾、范溫等,成嚴羽詩論前導;第四節論嚴羽詩論的思想路徑,將嚴羽詩論分為(一)「妙悟說」之拈出(二)詩家宗祖之建構等兩條路徑,釐析嚴羽詩論內容之主「識」、「最上乘」、「悟入」暨以漢魏盛唐為「第一義」詩體等觀念,並觀察其「妙悟說」與大慧宗杲及臨濟禪的關係,其宗祖說所留下的歷代辯諍,其論詩不提《詩三百》以別出儒家蹊徑之用心;第五節析論嚴羽詩論中的儒佛辯證,觀察嚴羽刻意大量用臨濟禪語,用妙悟說代替諷諭風化,迴避《詩三百》,應是有他力矯時弊的一番用意;第六節結語出嚴羽未嘗反對儒家「詩言志」詩觀,只是未加著墨而已,他的詩論是著力於禪喻,矯時人議論說理,使詩回歸於含蓄本色。
目次一、前言 255
二、「詩言志」的詩學傳統 257
三、儒佛交涉下的詩學演進 258
四、嚴羽論詩的思想路徑 262
(一)「妙悟說」之拈出 262
(二)詩家宗祖之建構 266
五、嚴羽詩論中的儒佛辯證 270
六、結論 273
ISSN10271112 (P)
點閱次數2412
建檔日期2000.07.13; 2002.03.05
更新日期2017.06.2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4356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