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成實論》「三心」思想之研究:對於「假名心」、「法心」、「空心」的解析=A Study of Tri-citta Thought of Satyasiddhiśāstra: The Analysis of Prajnapti-citta, Dharma-citta and Śūnya-citta
作者 陳世賢 (著)=Chen, Shih-hsien (au.)
出版日期2000
頁次183
出版者輔仁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fj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劉貴傑
畢業年度88
關鍵詞訶梨跋摩; 成實論; 三心; 假名心; 法心; 空心
摘要《成實論》以「苦」、「集」、「滅」、「道」四諦為其基本結構,其中尤以「滅諦」最能表現出本論的特殊處與核心義。「滅諦」主要闡述苦滅的道理──「滅三心」。本篇論文即以《成實論》的「三心」思想作為研究主題。本文的論述理路是:先以「滅諦聚」的「二重二諦」為基礎,提綱挈領地總述「三心」的內涵及其滅除過程;次就「苦諦聚」的五陰次第來詳細審察「假名心」的認識歷程;再針對「法心」智性能力所及的對象──「實法」,就其有多少種類、如何存在,以及「實法」與「假名」的關係,予以分別探究;最後則論述「空心」問題,並針對《成實論》「滅三心」所蘊涵的「空」思想加以評析。
《成實論》的「三心」與「二重二諦」之間,彼此誠有相互「對應」的關係。一般凡夫所擁有的「假名心」,與凡夫修行略有成就而獲得的「法心」,各以「俗諦」、「真諦」所分別指涉的「假名」與「實法」,為其認識能力所及的對象;就「凡夫」這種「認識與對象之符應」而言,此即「世諦」。「聖者」的「空心」則是以「空」為對象,聖者藉由認識符應於對象而獲致的真理,此即「第一義諦」。《成實論》透過「二重二諦」的建構,使「三心」所顯示的凡聖認識狀態,能各自擁有其適情適理的地位,從而展現出佛法的「中道」性 與佛教修行的次第性。《成實論》的「三心」思想,可說是以「二重二諦」作為其理論的基本架構,而有一一對應的意涵;「三心」思想的旨趣,亦是表現在對「二重二諦」的逐層超越上,此即「滅三心」。故第二章首先就「三心」思想的理論「架構」──二重二諦,探討它的內涵;次針對「三心」思想的「旨趣」,來論究「三心」是如何攀附在「二重二諦」上,而能被逐一超克。
《成實論》是以凡夫的認知問題,作為「苦諦」這個範疇的主要課題。凡夫的心靈品質,可用「假名心」來稱呼。「假名心」是如何活動的呢?《成實論》用「五陰」──色(物質)、識(了別作用)、想(主觀地執取心內影像的作用)、受(感受)、行(內心之造作)的順序來予以說明。以感官接收外界物質(色)的刺激作為認識的起點,再加上「識→想→受→行」的內在活動程序,便構成《成實論》的「假名心」認識理論的基本架構。因此第三章的主旨,即是以《成實論》的「五陰」,來論述「假名心」的認識過程。本章的內容大要是:先闡明《成實論》「五陰次第」的認識論義涵,並和傳統五陰次第所蘊涵的意趣加以比較,同時顯示《成實論》與有部在認識論上的根本歧異;其次,按照色、識、想、受、行的順序,一一予以分論,進一步呈顯《成實論》在「五陰」的相關問題上,如何展開對其他部派的批判,以維護自己的主張。
《成實論》將一切存在區分為兩大類:「實法」與「假名法」。 「法心」這種智性能力所能認識的對象即是「實法」。「法心」之所以成為「法心」,即在於它能析除假名,照見構成假名的實法,並對這些實法產生「真實存在」的認識;這種對「五陰」等「實法」的「實存」認識,即構成「法心」的主要內涵。「法心」屬於宗教修持達到一定程度後所獲得的心靈活動樣態,不是一般人所能輕易經驗到的,故筆者在探究「法心」的相關論題時,實難以採用認識論或心理學的角度來加以分析;相較於第三章直接針對「假名心」的「認識過程」予以剖析,筆者於第四章則轉向探究「法心」在其理想修行狀態時的「認識對象」,在思維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從「法心」的認識對象──「實法」──著手,來推想那藉由修持所達到的「法心」這種智性心靈,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心靈狀態。
第四章共分五節,前二節旨在確認《成實論》「實法」的種類,依據佛教一般所採行的「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五大範疇分加以類,並針對此五大範疇所攝種種法數的實在性,予以一一考核。第三節則就「三世實有」與「現在實有」的諍辯,來論究「實法」如何存在於時間當中。另一方面,關於「實法」與它所構成的「假名」之關係,《成實論》主張應避免採取下述四種觀點:「一」、「異」、「不可說」、「無」,第四節將探討這個問題。此外,在認識方面,《成實論》要求修行者必須把對「實法」的「實存」認識──「法心」,予以空卻;在存在方面,則進一步主張:「法心」所認為是真實的事物,其實在第一義諦中乃是沒有實性的。《成實論》可說是達到「人、法俱空」的程度,在「空」義的發展上已超越了說一切有部的「人空法有」。第五節將闡述《成實論》之所以主張「法空」的經典依據。
「空心」是修行成就所獲得的智性心靈,這是聖者的境界,而不是凡夫所能經驗到的。和第四章相同,筆者無法站在認識論與心理學的立場來解析「空心」,因此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它的認識對象與滅除時機,以及「空心」在《成實論》修證理論中所佔有的地位。另一方面,「空心」所意味的「法空」思想,以及「滅空心」所意味的「空空」思想,顯示出《成實論》的「空」思想已發展至相當成熟的程度,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上還一度引發大小乘屬性的疑議。第五章的主旨,即在探討上述這些問題,共分三節,第一節論究「空心」的認識對象與滅除時機,第二節論述「空心」「見道」的內容與程序,第三節則針對《成實論》「空」思想所引發的疑議,加以討論。
目次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
第三節 《成實論》所屬部派問題
第四節 《成實論》的組織大要
第二章 「三心」思想的架構與旨趣
第一節 「三心」思想的架構
第二節 「三心」思想的旨趣
第三章 「假名心」的認識過程
第一節 「假名心」與五陰次第
第二節 論「根」
第三節 論「識」
第四節 論「想」、「受」、「行」
第四章 對「法心」之認識對象的解析
第一節 論「色法」、「心法」、「心數法」
第二節 論「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
第三節 「實法」的存在問題
第四節 「實法」與「假名」的關係
第五節 滅除「法心」的經證
第五章 「空心」的內涵與「空」思想的疑議
第一節 「空心」的認識對象 與 滅除時機
第二節 「空心」與見道
第三節 《成實論》「空」思想所引發的疑議
第六章 結論
點閱次數1324
建檔日期2000.11.03
更新日期2023.02.0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4509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