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慧遠與僧肇般若學的比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in Prajna Doctrine of Huei-yuan and Sheng-Chau |
|
|
|
作者 |
陶文本 (撰)=Tau, Wen-ben (compose)
|
出版日期 | 1995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ntn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系所名稱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田博元=Ten, Bo-Yen |
畢業年度 | 83 |
關鍵詞 | 慧遠=Huai-Yuan; 僧肇=Sheng-Chau; 比較=Comparative; 般若=Prajna Doctrine |
摘要 | 故從比較觀點看遠,肇般若學的意義,在於二人可為一焦點,顯示其時二系般若教示的關係與發展脈絡,同是般若學中有異趣的關注,互為異端間現相似走向,首章佛玄合流與六家七宗的討論,面對詮釋角度問題而開二系般若論述比較與相對成立的可能。第二章在道安與羅什的對照中,慧遠脫胎自六家偏遮斥型態的教示。愈趨包容而致力溝通二系般若觀的源流遂益可循;僧肇繼羅什之後,所具隻眼的性格也在比較觀點下顯其特質,第三章由慧遠理論的困難與羅什見地。僧肇的空見與三家般若交叉比較的探討中 ,一方面遠。肇二人異趣之所置於發展脈絡中來對比而益明確,另一方面也觸及更深層面的異同與發展問題。第四章討論僧肇《般若無知論》與《不真空論》之間由(體)趨(用)的走向,頗與慧遠有同工之妙;此一走向當對照道安,慧遠間淨土思想之異時,得到進一步肯定。於是既呼應第三章末節所擬理論根源的發展模式,也整合出由般若觀到涅槃觀的趨勢。 |
點閱次數 | 345 |
建檔日期 | 2001.01.04
|
更新日期 | 2023.01.1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