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台南法華寺的佛教藝術及其源流考=The Historical Research in Buddhist Art of Fa-fua Temple in Tainan |
|
|
|
作者 |
郭祐孟 (撰)=Guo, Yu-meng (compose)
|
出版日期 | 1994 |
出版者 | 中國文化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pcc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中國文化大學 |
系所名稱 | 藝術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陳清香 |
畢業年度 | 83 |
關鍵詞 | 郭祐孟=Guo, Yung-mong; 佛教藝術=Buddhist Art; 台灣佛教史=Taiwanese Buddhist History |
摘要 | 本論文以法華寺為例,探討南臺灣佛教 -- 寺院功能,建築配置,供奉題材,壁畫內容等 -- 近三百年間的變化情形,並對這些文化現象的源流做考據. 本研究之方法是以田野調查之第一手資料為基礎(一) 法華寺的創建緣於流寓臺南的舉人,其早期發展與地方官吏關係至為密切,而中期 (清嘉慶至日據初期) 則主依於地方士紳的贊助,一九一八年後正式歸屬在基隆月眉山靈泉寺的臨濟宗法脈之下,始終保持著閩南佛教的形態; 而在日本據臺時期,為求法務順利,假日本曹洞宗為其掩護. 大體上可以傳達臺南佛教發展模式之一種類型. (二) 其建築從單軸式佛,道並奉到以佛教信仰為中心的三軸線配置形式,除說明臺灣佛寺建築仍以傳統儒家禮教觀念為其基礎理念外,亦反映了佛寺本身信仰形態的蛻變. (三) 法華寺的造像題材大體上是承襲明,清佛教藝術,但亦有大陸佛寺未見及或鮮見者. 大殿中的「十地菩薩」造像極可能是明,清時期大陸東南沿海盛行的準提法之造像,這或也是近代禪者與瑜伽行者解行相互融攝的產物. (四) 造像風格則融會兩宋以下各朝代之特色,其中又以受到元代大量入華的藏傳佛教圖像之影響為最大. 除佛教本身的圖像傳統外,也大量吸收了民間文學,民間戲曲的養分,並與部分道教圖像有著互動關係,十分複雜. (五) 「大悲出相」醞釀於南宋,成熟於明初,在明萬曆間定型,從此便普遍流傳在民間. 共有「五十圖像」,「八十四圖像」,「八十八圖像」三種類型,而每種類型又各有地域差異; 在中國大陸的許多地方是以插圖版畫流通,極少有佛寺正式以它為殿堂中的造像內容,在臺灣卻受到少數優秀僧侶們的提倡而特別流行,大量地出現在佛寺法堂中,與準提觀音信仰相結合. 南臺灣寺廟在清代已有此等造像,並於民國初年間形成一股造作熱潮,發展為南臺觀音信仰之大宗,在臺灣光復後很快地普及全島,留下十分精彩的美術作品; 在亞洲觀音信仰圈中,這是個十分獨特的文化現象. |
點閱次數 | 1008 |
建檔日期 | 2001.01.04
|
更新日期 | 2023.01.05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