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敦煌寫卷中的營建民俗研究
作者 王三慶
出處題名 民俗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出版日期1998
頁次141 - 179
出版者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出版地高雄市, 臺灣 [Kaohsiung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會議地點:
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 主協辦單位: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中華民國民間文學學會
關鍵詞王三慶;敦煌寫卷;民俗;營建;佛教文化;入宅文;Vegetarian Diet;Buddhism;Chinese Buddhism;Cultivation
摘要中國儒家思想標誌著華夏民族所發展出來的精深廣博文化;而佛教則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產生於印度,約當兩漢時傳來東土,使中國本地無論在語言,文字,音樂,建築,繪畫,雕刻,曆數,醫藥,乃至於飲食,皆深受其影響的另一種外來高度文化. 如果僅從飲食方面作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兩者都不只是單純為滿足口腹之欲而已,在《禮記 禮運》篇有云:「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可見儒家觀念中,飲食和禮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飲食涵括於禮中,算是禮的一種延伸,這就是像《論語》,《孟子》等書中也都充分得到了反映. 相對佛教,固然同樣重視飲食,不過佛教卻認為飲食是以修持解脫為目的,它不再是禮的一種延伸,這從佛陀行將涅槃,為諸弟子講說《遺教經》,還一再提醒道:「節身時代,清淨自活」,「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即可見一斑.

然而佛教由最初托缽乞食,以至中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躬耕,北傳佛教無論出家僧伽或在家信眾,更貫徹了佛陀清淨不殺的慈悲宗旨,並確立「素食」成相當獨特的教餐,如此獨特教餐所以能在中國成諸多菜系之一. 除梁武帝蕭衍藉政治力量,讓素食徹底施行於四眾弟子外,還有三個原因是:佛法傳到中國之時,出家人已完全改變原始佛教托缽乞食的生活方式,所以很自然選擇了最符合佛陀精神的素食;其次,古代中國民間的飲食習慣,與素食原本相當接近,所以並不會抗拒排斥;第三. 素食止殺觀念已早與中國齋戒思想融合無跡,所以便很自然地予以接納,而延續至今.

本文以素食與佛法行持為提,即在探求佛教飲食以修持解脫為目的之根本原理. 內容分別由經藏記載飲食與修行的關係,進一步敘說從原始佛教演變到北傳佛教的飲食發展歷程,及中國寺院素食傳統(二時臨齋儀)與佛法行持的相關細節,其間並訪錄臺灣南北道場過堂唱誦,保存了飲食與修持關係的真實原音資料,末後更一併檢討佛教著重修持的素食風尚,在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社會亂源,公害污染仍層出不窮之時,素食所能提供世人的深刻省思.
點閱次數380
建檔日期2001.02.2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4869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