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作者 |
王三慶
|
出處題名 |
民俗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出版日期 | 1998 |
頁次 | 141 - 179 |
出版者 |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
出版地 | 高雄市, 臺灣 [Kaohsiung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會議地點: 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 主協辦單位: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中華民國民間文學學會 |
關鍵詞 | 王三慶;敦煌寫卷;民俗;營建;佛教文化;入宅文;Vegetarian Diet;Buddhism;Chinese Buddhism;Cultivation |
摘要 | 中國儒家思想標誌著華夏民族所發展出來的精深廣博文化;而佛教則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產生於印度,約當兩漢時傳來東土,使中國本地無論在語言,文字,音樂,建築,繪畫,雕刻,曆數,醫藥,乃至於飲食,皆深受其影響的另一種外來高度文化. 如果僅從飲食方面作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兩者都不只是單純為滿足口腹之欲而已,在《禮記 禮運》篇有云:「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可見儒家觀念中,飲食和禮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飲食涵括於禮中,算是禮的一種延伸,這就是像《論語》,《孟子》等書中也都充分得到了反映. 相對佛教,固然同樣重視飲食,不過佛教卻認為飲食是以修持解脫為目的,它不再是禮的一種延伸,這從佛陀行將涅槃,為諸弟子講說《遺教經》,還一再提醒道:「節身時代,清淨自活」,「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即可見一斑.
然而佛教由最初托缽乞食,以至中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躬耕,北傳佛教無論出家僧伽或在家信眾,更貫徹了佛陀清淨不殺的慈悲宗旨,並確立「素食」成相當獨特的教餐,如此獨特教餐所以能在中國成諸多菜系之一. 除梁武帝蕭衍藉政治力量,讓素食徹底施行於四眾弟子外,還有三個原因是:佛法傳到中國之時,出家人已完全改變原始佛教托缽乞食的生活方式,所以很自然選擇了最符合佛陀精神的素食;其次,古代中國民間的飲食習慣,與素食原本相當接近,所以並不會抗拒排斥;第三. 素食止殺觀念已早與中國齋戒思想融合無跡,所以便很自然地予以接納,而延續至今.
本文以素食與佛法行持為提,即在探求佛教飲食以修持解脫為目的之根本原理. 內容分別由經藏記載飲食與修行的關係,進一步敘說從原始佛教演變到北傳佛教的飲食發展歷程,及中國寺院素食傳統(二時臨齋儀)與佛法行持的相關細節,其間並訪錄臺灣南北道場過堂唱誦,保存了飲食與修持關係的真實原音資料,末後更一併檢討佛教著重修持的素食風尚,在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社會亂源,公害污染仍層出不窮之時,素食所能提供世人的深刻省思. |
點閱次數 | 414 |
建檔日期 | 2001.02.20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