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僧肇對有無問題的辨治--以《般若無知論》為主的討論 |
|
|
|
作者 |
孫長祥
|
出處題名 |
魏晉南北朝學術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彙編 (下)
|
出版日期 | 1998 |
頁次 | 1 - 13 |
出版者 | 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會議地點: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主協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 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 |
關鍵詞 | 孫長祥;存有;無;般若;玄學;佛學;僧肇;魏晉時期;Being;Wu;Prajna;Metaphysics;Buddhism;Shen Chao;Wei-Chin Period; |
摘要 | 本論文旨在從存有論與批判認識論的立場,以僧肇《般若無知論》為主,探討其如何由大乘般若學與中觀的觀點,辨治一般知見,語言的認知拘限,而豁顯般若性空無知的要旨,全文概分為三個主部分:
1. 前言:歸納說明魏晉玄學,佛學的哲學基本問題,並導引出本文從知見,名言,有無討論問題的線索.
2. 本論:討論《般若無知論》中辨治有無的過程及其主哲學意涵. 首先檢討一般對肇論的評價;其次分六段討論《般若無知論》辨治知見,名言,有無問題的過程:(1)立本:自分辨智與知的不同,說明在存有論上,智的存在活動與智照作用的意義;(2)依(1)的分辨,批判認識論或佛學緣起說上,能知與所知之別的不當;(3)從名言與指物關係上,分辨存在活動與述說存在活動的非限定關係;(4)以分辨真諦說下的所知與緣,說明般若與境相間無必然的相關性;(5)即心論生滅,由般若應會萬物而產生的生滅現象,說明般若與生滅的非有非無的關係;(6)以《般若無知論》的附錄:劉遺民書問的釋答,進一步說明,以體用之說理解般若的不當,並指出一般理解般若方式的謬誤.
3. 結論:總結前文,說明《般若無知論》討論般若無知與有知的主哲學意涵,及其對魏晉玄佛學的貢獻,再評述其對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重要示範意義. |
點閱次數 | 489 |
建檔日期 | 2001.02.20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