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僧肇對有無問題的辨治--以《般若無知論》為主的討論
作者 孫長祥
出處題名 魏晉南北朝學術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彙編 (下)
出版日期1998
頁次1 - 13
出版者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會議地點: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主協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
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
關鍵詞孫長祥;存有;無;般若;玄學;佛學;僧肇;魏晉時期;Being;Wu;Prajna;Metaphysics;Buddhism;Shen Chao;Wei-Chin Period;
摘要本論文旨在從存有論與批判認識論的立場,以僧肇《般若無知論》為主,探討其如何由大乘般若學與中觀的觀點,辨治一般知見,語言的認知拘限,而豁顯般若性空無知的要旨,全文概分為三個主部分:

1. 前言:歸納說明魏晉玄學,佛學的哲學基本問題,並導引出本文從知見,名言,有無討論問題的線索.

2. 本論:討論《般若無知論》中辨治有無的過程及其主哲學意涵. 首先檢討一般對肇論的評價;其次分六段討論《般若無知論》辨治知見,名言,有無問題的過程:(1)立本:自分辨智與知的不同,說明在存有論上,智的存在活動與智照作用的意義;(2)依(1)的分辨,批判認識論或佛學緣起說上,能知與所知之別的不當;(3)從名言與指物關係上,分辨存在活動與述說存在活動的非限定關係;(4)以分辨真諦說下的所知與緣,說明般若與境相間無必然的相關性;(5)即心論生滅,由般若應會萬物而產生的生滅現象,說明般若與生滅的非有非無的關係;(6)以《般若無知論》的附錄:劉遺民書問的釋答,進一步說明,以體用之說理解般若的不當,並指出一般理解般若方式的謬誤.

3. 結論:總結前文,說明《般若無知論》討論般若無知與有知的主哲學意涵,及其對魏晉玄佛學的貢獻,再評述其對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重要示範意義.
點閱次數420
建檔日期2001.02.2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4871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