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文化發展史
作者 江燦騰=Jiang, Cian-teng
出版日期2001.01
頁次656
出版者南天書局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19x26/彩色圖版3幅
關鍵詞臺灣佛教, 1895-1945;臺灣佛教歷史, 1895-1945;日據時期, 1895-1945;
目次
導論
本書的構思緣起
關於日中臺三地交涉史研究之檢討
略說本書的撰述內容

第一章 日本在臺殖民統治初期的宗教政策與法制化的確立
一. 前言
二. 日本在臺殖民統治初期的宗教行政慣例之奠基及其宗教法律的公與私之分際
三. 日本在臺殖民統治初期的重要官方宗教調查與寺廟臺帳之建立
[一] 日據初期在臺殖民當局對挪用臺人寺廟的狀況調查
[二] 日據初期在臺殖民當局對來臺日僧的佈教調查
[三] 日據初期在臺殖民當局對臺島寺產調查與寺廟臺帳的建立
四.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主導時期的宗教資料解讀及其法制化設定之確立
[一]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的成立與宗教調查的作業流程
1. 後藤新平成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因
2. 法學家岡松參太郎在臺灣舊慣調查中的學術任務及其實際執行過程
3. 法學家織田萬在清國行政法中對清代國家祭祀與宗教的法治化詮釋
[二] 岡松有關臺灣舊慣調查的宗教資料解讀及其法治化的確立
1. 岡松解讀前即已存在官方有關臺灣宗教事務的待解問題
2. 岡松有關臺灣舊慣寺廟管理人的解釋和法治化設定的解說
3. 岡松有關臺灣舊慣寺廟性質和儒,佛宗教的屬性解說
4. 岡松有關臺灣齋教三派和齋堂性質法制化的設定解說
五.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日本在臺殖民統治的同化措施與內臺佛教的辯證發展
一. 前言
二. 「西來庵事件」爆發前的臺灣佛教發展
[一] 日本佛教各宗派來臺初期的佈教狀況
1. 日本佛教各宗派佈教使的隨軍來臺
2. 「大日本臺灣佛教會」的籌組及其佈教使命
3. 初期在臺日僧佈教的理想與落差
[二] 有關在臺殖民統治初期「同化政策」的釐定問題
1. 過去學者對此問題研究成果的概述
2. 檢討與批評
[三] 日臺佛教在「無方針政策」下的教勢頓挫與轉型
1. 「公私相剋」下的佛教處境
2. 日臺佛教發展的頓挫
3. 日臺佛教平行發展與重新出發的轉機
三. 「西來庵事件」爆發後的臺灣佛教發展
[一] 繼「兒玉,後藤」體制後的官方「同化方針」
1. 矢內原忠雄對歷任臺灣總督的政策評述
2. 「西來庵事件」的爆發及其對官方宗教行政措施的影響
[二] 臺灣佛教組織的新變革
1. 有關「西來庵事件」後新佛教組織的新舊論述
2. 臺灣新佛教運動的出現及其影響
3. 臺灣佛教中學林的重要教育功能及其導致的教派大分裂
4. 大分裂後的再分裂與全島佛組織的重整

第三章 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新興道場的加盟與疏離問題
一. 前言
二. 崛起於臺灣北部的新興佛教大道場及其內外發展的相關環境
[一] 臺灣北部具備運作全臺殖民統治權力與交通線的樞紐機制
[二] 大都會生活圈新佛教型態的出現與新興道場的宗派隸屬問題
1. 大都會區新佛教弘法的市場需求與華日僧的專業指導功能
2. 日華僧佛教專業知識的提供與隸屬道場僧法派的相互關連
三. 臺灣北部曹洞系新道場經營與教派轉型之一 -- 崛起於基隆新港都,礦區和鐵路交通線的新佛教道場
[一] 基隆月眉山靈泉寺派的崛起與轉型
1. 靈泉寺的創立背景及師祖江善慧的早期佛教轉型
[二] 鼓山臨濟與日本曹洞二派兼領的基隆「月眉山派」之崛起
1. 靈泉寺建寺經濟來源
2. 江善慧的多元經營道場策略及其成效
[三] 「西來庵事件」爆發後的衝擊及善慧的適應策略
1. 「西來庵事件」爆發後的衝擊與策略
2. 臺灣傳統齋教徒在事件後的良民表態與籌組「愛國佛教會」
3. 事件前黃玉階已擬妥《本島人教會規則草案》的組織構想
4. 臺灣佛寺與齋堂在「大演講堂」後出現的大分裂與改宗問題
5. 江善慧在日華僧間「中介者」角色日益明顯
四. 臺灣北部臨濟宗新道場經營及教派轉型之一 -- 崛起於淡水河南岸交通線及郊區優美丘陵地的新佛教道場
[一] 臺北五股觀音山凌雲禪寺的崛起與轉型
1. 理解臺灣佛教大法派需有的認知心理準備
2. 建寺緣起
3. 沈本圓的經營策略及成就
4. 正式成臨濟系妙心寺的下游寺院
五. 臺灣北部曹洞系新道場經營與教派轉型之二 -- 崛起於番漢交界新墾區,樟腦產地,客家生活圈,可藉縱貫鐵路交通線輔助的新佛教道場
[一] 新竹大湖郡觀音山法雲禪寺派的崛起與轉型
1. 關於法雲寺的創立者林覺力生平史料考辨
2. 來臺後林覺力發展事業的過程,處境和策略
3. 林覺力對佛教女徒的教育及其對法雲寺佛教事業發展的助緣
六. 臺灣北部臨濟系新道場經營及其教派轉型之二 -- 崛起於獅頭山新佛寺觀光區,樟腦產地,閩客交集圈,可藉縱貫鐵路交通線輔助的新佛教道場
[一] 新竹南庄獅頭山金剛禪寺
1. 張妙禪早年相關事跡考訂
2. 張妙禪的佛教事業開展及其遭遇困境
3. 張妙禪派下林玠宗的改宗分歧問題
4. 張妙禪派下賴耀禪的改宗分歧問題
5. 張妙禪派下施斌宗的改宗分歧問題
七.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日華親善」架構下的臺日中三角國際佛教交流 -- 以大正昭和時「東亞佛教聯合會」為中心
一. 前言
二. 「東亞佛教聯合會」的在日召開
[一] 「東亞佛教聯合會」召開原因
1. 遠因之一:中國佈教權爭議的後續發展
2. 遠因之二:緩和「五四運動」後高漲的反日浪潮
3. 一個近因:太虛的佛教事業之牽線
[二] 日本佛教代表團的會外聯誼活動
1. 與「支那內學院」的交流
2. 對中華「佛化新青年會」的觀察與肯定
三. 「東亞佛教聯合會」在日召開的經過
[一] 日本方面的會前籌備工作
[二] 「中華佛教代表團」的籌組和出席
[三] 大陸代表對臺灣代表權的異議及其解決
[四] 臺灣佛教代表在「東亞佛教聯合會」的發言
[五] 「東亞佛教聯合會」的會議結論
四. 中華「佛化新青年會」代表來臺交流及其作用
[一] 中華「佛化新青年會」代表兩次來臺交流
[二] 中華「佛化新青年會」的新佛教理念之移入
[三] 臺灣佛教界對中華「佛化新青年會」新佛教理念的回應
五.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日據時期臺灣知識份子回應新思潮所帶來新舊佛藝創作的歧途發展問題
一. 前言
二. 有關張妙禪的保守才藝表現及其創作評介
[一] 有關張妙禪所持宗教觀念的檢討
[二] 有關張妙禪師承,保守才藝類型及其作品評論
三. 黃土水與艋舺龍山寺的「釋迦出山像」 -- 臺灣日據時期新佛教藝術風格的探索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黃土水早年的生活和佛雕的關聯性
[三] 黃土水被保送「東京美術學校」所涉及的周邊問題 -- 兼論日臺二地社會對美術認知的差距
[四] 黃土水在「東京美術學校」的深造與在「高砂寮」的孤立所反映的文化理念衝突問題
[五] 返歸臺灣本土風格的黃土水與「釋迦出土像」的製作
[六] 「釋迦出土像」的本土文化風格之界定及其所代表的佛教史意義
四. 本章小結 -- 黃土水的佛藝創新經驗對戰後的典範意義

第六章 日據時期臺灣新佛教運動的開展與儒釋知識社群的衝突 -- 以「臺灣馬丁路德」林德林的新佛教事業為中心
一. 前言
二. 「中教事件」爆發的前因及相關史料解讀
[一] 問題意識與研究預設
[二] 鳴鼓集所見林,張前期的糾葛和黃臥松的背景說明
[三] 黃臥松說明的可靠性檢證及存在的問題點
[四] 原始文獻全貌及相關問題的初步解讀
1. 林德林批章的原始文獻全貌
2. 早期文獻與黃臥松解說之關聯性及其論點轉移問題
3. 黃,林關於林是否批張的不同表述及其相關疑點
4. 林德臨批儒風波可能肇因早期批張後遺症的問題分析
三. 林德林新佛教事業的開展及其潛在的儒佛衝突意識
[一] 曾景來讚揚林氏新佛教事業與林批張心理的辯證發展
[二] 林德林的新佛教運動崛起於臺中市的相關背景及其所面臨的壓力
[三] 李添春眼中林德林的新佛事業及其頓挫原因
四. 「中教事件」初期報導的糾葛問題
[一] 揭發人張淑子與林德林之交往
[二] 林澄波,鄭松筠的澄清
[三] 「市民之聲」,「犯眾怒」對林,鄭澄清的反駁
[四] 「人必自侮」對張淑子的強烈批評
[五] 「斬妖劍」對內情的新揭露
五. 「中教事件」風波擴大與《鳴鼓集》之出版
[一] 批僧大將黃臥松與彰化「崇文社」
1.《鳴鼓集》編輯人黃臥松
2. 「崇文社」宗旨與社務
[二] 「中教事件」擴大之因
1. 佛教三大老的聲明
2. 「崇文社」後續的幾種可能回應策略
[三]《鳴鼓集》批僧文獻的出版
1. 黃臥松的編輯動機
2.《鳴鼓集》的出版
3.《鳴鼓集》的材料與排佛意識型態
六.《鳴鼓集》的排佛意識及其反映問題
[一] 舊式儒生的社會階層意識及其文化的危機感
[二] 舊式儒生的轉型困難與社會失落感的茫然悲憤
[三] 傳統派排佛論的變貌與擴散之一
ISBN9576385636 (平)
點閱次數1503
建檔日期2001.04.20; 2002.08.2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4958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