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基本特徵
作者 楊維中
出處題名 宗教哲學=Journal of Religious Philosophy 
卷期v.8 n.1
出版日期2002.01
頁次137 - 160
出版者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
出版者網址 http://ssrp.info/
出版地南投縣, 臺灣 [Nantou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關鍵詞心性論; 本寂; 本覺; 人本化; 人心化; 倫理化
摘要 本文首先對著名佛學家呂澂先生提出的中國佛教主“性覺”、印度佛教主“性寂”的結論進行了重視審視。所謂“心性本寂”指的是“法性”即“真如”,是眾生將來可能證得的佛法理體,“本覺”是指眾生之心所蘊涵的“覺性”。那麼,作為以論證眾生解脫成佛如何可能為最終歸趣的佛教心性論,是不能將二者截然分開的。印度佛教心性論並非只言“本寂”而不及“覺性”,作為聯結眾生心體與真如理體的無漏淨種就近似於“覺性”。“本寂”說作為中土法相唯識宗心性論的基本特徵是可以成立的,但其基本內涵應是理體與心體的兩分。從這個角度觀之,我們只能說,印度佛教心性思想“側重於”“本寂”或者說以“本寂”為主流,而中國佛學以“本覺”為主流。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將中國佛教心性論歸結概括為三大特徵:一為人本化特徵;二為人心化、倫理化特徵;三為形而上特徵。
目次一、"本寂"與"本覺" 138
二、中國佛教心性論的人本化特徵 141
三、中國佛教心性論的人心化、倫理化特徵 145
四、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形而上特徵 150
ISSN10277730 (P)
點閱次數531
建檔日期2002.05.23
更新日期2020.06.0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5272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