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長阿含經》中佛陀教育之研究=Research into the Buddha's Education in the Dirghagama Sutra
作者 侯文地 (著)
出版日期2001
頁次143
出版者華梵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f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耀明
畢業年度89
關鍵詞教育=education; 佛陀=Buddha; 《阿含經》=Agama Sutra; 《長阿含經》=Dirghagama Sutra; 宗教教育;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師生分際; Buddhism; religion instruction
摘要本論文主要是採用對於經典義理解析詮釋的方法,對漢譯《長阿含經》中有關佛陀教育的思想,做一全面性的整理。在四部《阿含經》中,記載著許多佛陀與弟子的問答,以及與當時諸多人物的論辯,特別是在《長阿含經》中,這些弟子及問難者,各各來自不同的種姓階級、具有不同的身分背景、資質和需求,佛陀面對弟子不同的修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為之示導,在面對包括天、魔、梵等的廣大教學對象時,展現其多元文化教學的教育觀,針對不同的知見和宗教實踐,指出其缺失及不足之處,並加以化導,在這多元的教授對象中,使得佛陀的教育能夠開放地面對外來的質疑和挑戰,不只讓人在世間倫理有了依怙,更在通往出世間的道路上獲得終極的解脫,在世間與出世間的出入之間找到一平衡點。論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內容說明如下:
第一章:「諸論」,說明撰寫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資料來源、學界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
第二章:「佛陀對宗教教學的評論與主張」,說明佛陀對於當時各界宗教教學的現象和學說所做的評論,並說明佛陀對於該課題的主張,包括世俗、不恰當的宗教行為、種姓制度、世界起源及其它教派的知見對宗教教學的影響。
第三章:「佛陀教育中的師生關係及其分際」,師生關係在教學中對於學生的學習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本章說明佛陀在教學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具有的特色,並說明在佛陀的教學中,其師生關係及師生分際在實際教學上的互動,透過良好的師生互動來提昇教學的品質。
第四章:「佛陀的教學原則、理念及方法」,說明佛陀為了增長善法、利益有情而展開教學,以「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來表達佛陀「眾生平等」的教學理念,並舉例說明佛陀在教學上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
第五章:「貫串與含攝世間與出世間的佛法修學之道與教學上的限制」,說明佛陀施設不同的教學以滿足修學者在世俗倫理與邁向解脫的不同需求,在面對廣泛的教學對象時,帶領弟子在世間與出世間不同的層面,有各得其所的修學進程與自我定位。此外,說明佛陀在這兩個不同的層面中,佛陀的教學如何加以貫串與含攝,及其教學在現實人間所具有的限制與因應之道。
第六章:「結語」,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貢獻及將來的研究方向。在《長阿含經》中的佛法教學,世間與出世間沒有絕然二分的明顯界線,兩者在不同的趨向脈絡中,互為基礎,進而相互融通,使得透過世間法的教導可以引發出世間的修學;同時,在出世間的修學之餘,亦能發展世間的教化事業。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Buddha’s education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Dirghagama Sutra, where the Buddha faced various question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up by his disciples and some contemporaries with different beliefs or social background, who came from each caste, which had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aptitudes. In order to propagate his religious messages duly, the Buddha unfolded his multiple teachings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 situations includ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needs, such as the vehicles of humans, devas and Wravaka and so on, of his disciples or his contemporaries. The Buddha’s education not only offered the learners the ethical regulations to abide by, but also led them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salvation. This study contains six chapters, which will be stated briefly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relates to the motive of this study, explains the title of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outcomes of the scholarly research, and refers to the intended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comments the Buddha made on the issues about religious instruction and the views the Buddha expounded. In order to prevent them from going astray, the Buddha taught his disciples how to distinguish the right from the wrong, and also how to transform bad conditions into religious cultivation.
The third chapter makes clear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within the world of the Buddha’s instruction. With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could be greatly improved.
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es the principles and ethos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and enumerates fourteen specific instructing methods in the Buddha’s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what the Buddha said, whether he or she came from a family of pedigree or not, any student can reach the highest enlightenment in the end. The Buddha taught anyone according to one’s aptitudes and needs.
The fifth chapter inducts the permeation and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th of practicing the dharma through staying in the secular world (Skrt. loka) and transcending the world (Skrt. Lokottara ; Pali. lokuttara),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Buddha’s education.
The sixth chapter concludes this study. In the Dirghagama Sutra, there is not a distinct border line between loka and lokattara. The different teachings toward different aims, based on each other, merge with each other and improve each other.
目次目 錄
全文摘要 I
Abstract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資料來源 3
第三節 釋題 4
(一)有關《長阿含經》與《長部》 4
(二)有關「佛陀」的「教育」 5
第四節 學界研究成果 9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1
第六節 預期成果 12
第二章 佛陀對宗教教學的評論與主張 13
第一節 世俗欲貪對宗教教學的影響 15
(一)沾著於五欲不得解脫 15
(二)有情眾生有其身心及社會的需求 16
(三)欲貪的根源在於調戲 17
(四)以口業為例說明欲貪的表現 17
(五)欲貪對凡夫亦有正面的效用 18
(六)《長阿含經》 中面對世俗的多元教化 20
(七)世俗欲貪在教育上的處理方針 21
第二節 不恰當的宗教行為對宗教教學的影響 21
(一)佛陀反對沒有實益的殺生祭祀 22
(二)佛陀反對沒有實益的苦行 23
(三)殊勝的苦行應當具足淨戒與正見 24
(四)苦行在宗教教學上的意義 27
第三節 佛陀對種姓制度的評論 28
(一)以眾生生理構成平等來說明 29
(二)以四姓皆有行善造惡、嫁娶生產來說明 30
(三)以社會發展過程來說明 31
(四)以四姓皆得成就明行具足來說明 32
(五)四姓平等在教育上的意義 33
第四節 世界起源說對宗教教學的影響 34
(一)婆羅門教的創造說 35
(二)佛陀主張世間非神所創 36
(三)緣起為普遍的律則 36
(四)緣起的影響及其價值 39
(五)緣起成就了教育的可能 42
第五節 知見對於宗教教學的影響 42
(一)六師外道 43
(二)十六(十四)無記 45
(三)六十二見 47
(四)佛陀重視實證 49
(五)實踐在宗教教學上的意義 50
第六節 小結 50
第三章 佛陀教育中的師生關係及其分際 53
第一節 「佛陀」在教育上所表現的意涵 54
(一)佛陀的修學歷程 54
(二)十種名號具足 56
(三)相好令眾生起歡喜心 57
(四)威儀攝眾 58
(五)良師難得 58
第二節 佛陀的教學中的師生關係及其分際 60
(一)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明 61
(二)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明 68
第三節 小結 76
第四章 佛陀的教學原則、理念及方法 79
第一節 佛陀的教學原則 80
(一)不為利而說 80
(二)依於應時語、實語、義語、利語、法語及律語而說81
(三)如來說法所言清淨,施設法門以令弟子漸次趨入82
(四)廣為人說 82
第二節 佛陀的教學理念 82
(一)有教無類 83
1.以主張四姓平等為例說明 83
2.以兩性平等為例說明 84
(二)因材施教 88
1.就橫切面來說 89
2.就縱貫面來說 90
第三節 佛陀的教學方法 92
(一)法義的廣說、略說二種教學方法 93
(二)勸勉鼓勵教學法 93
(三)辯論教學法 95
(四)譬喻教學法 96
(五)本事本生的說故事教學 98
(六)溫故知新的偈頌重複教學 100
(七)一增法教學 101
(八)令弟子說法的替代教學 102
(九)無問自說的教學 104
(十)「默擯」的不教之教 105
(十一)神足示現教學 106
(十二)不損弟子自尊的訶責教學 109
(十三)機會教育 110
(十四)以身作則的身教 111
第四節 小結 112
第五章 貫串與含攝世間與出世間佛法修學之道及其教學限制115
第一節 面對世間所施設的教學 116
(一)從教學的形式來說
—以家庭、學校和社會三種教育來說明 117
(二)從教學的內容來說
—以五戒、十善的教學來說明 121
第二節 在世間與出世間的出離心入世行
—以佛陀對於社會和國家政治的態度來說明 123
(一)以和平來面對世間與出世間的問題 124
(二)轉輪聖王代表著佛法在世間的努力 125
(三)達到解脫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126
第三節 達到出世間的修學進程 129
第四節 教學上的限制 130
(一)依教學限制所開展的教育方針 130
(二)舉例說明 131
(三)面對教學限制的因應之道 132
第六章結論 135
參考書目 137
點閱次數534
建檔日期2002.06.26
更新日期2023.01.1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5298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