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阿含經業論研究
作者 楊琇惠 (著)=Yang, Hsiu-hui (au.)
出版日期2001
頁次305
出版者國立師範大學=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出版者網址 http://www.ntn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開府
畢業年度89
關鍵詞阿含經; 吠陀; 奧義書; 緣起; 無我; 願力; 業力; 業論
摘要佛教業論可以說是佛教根本教義之一。因業論不僅僅是關涉到身,口,意三業的造作及其潛在影響力而已,還包括了對死後的輪迴,現世的苦樂業報的解釋,更由之而衍生出佛教的解脫觀,及佛教的滅苦道諦。由此可知、業論確實是佛教教義中極重要的一環.然此作為佛教主教義之一的業論思想,並不是起源於佛教、也不是佛教所獨有的思想。若要探究業論思想的源頭,當溯及古印度的《吠陀》、《奧義書》思想。因、業論思想早在《梨俱婆吠陀》即開始萌芽,後經過《阿達婆吠陀》的開展使業論開始趨於成形的階段,後,到了《奧義書》時代可以說已發展出成熟的業論思想。爾後,除印度唯物論者外、此業論思想可說是成印度各宗教及各哲學學派皆一致認同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阿含經》並非完全承襲《吠陀》、《奧義書》的業論,而是於承襲之餘、多有創新處,諸如:探究造業的根本原因,不重祭祀,重視意業,以正見為前導,追求現世解脫及結合緣起與無我,並發展出具體的善惡果報觀等等,這些皆是《吠陀》、《奧義書》業論未曾深論或不曾論及的地方。本論文先是針對《吠陀》、《奧義書》業論的內容進行介紹、後,再論述《阿含經》的承襲與開展.由於緣起,無我,果報等論題所涉甚廣,所以筆者以單章的形式來處理。
目次自 序 1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方法 1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 1
二、研究範圍與方法 2
(一)研究範圍 2
(二)研究方法 3
第二節業力的定義及其問題與價值 4
一、業力的定義 4
二、業論的研究價值 7
第三節近代研究成果述要 8
一、國內 8
二、國外 10
(一)日本 10
(二)歐美 13
第四節論文架構 17

第二章業論的起源 19
第一節吠陀天的業論 20
一、本集 21
(一)規律與業力 22
(二)崇信祭祀功德 25
(三)罪惡觀與死亡觀 28
二、梵書 30
(一)承襲本集的業力觀 31
(二)祭祀業力觀 35
三、森林書 37
第二節《奧義書》的業力觀 38
一、對業力. 輪迴的看法 40
(一)黑白業力說 42
(二)主意業力說 43
(三)五火二道輪迴說 45
(四)三道四生輪迴說 48
二、從業輪迴解脫的方法 50
(一)自我認知 50
(二)祭祀 59
(三)道德 59
(四)持誦「唵」字 60
(五)苦行 62
本章小結 64

第三章《阿含經》業論的承襲與開展 67
第一節《阿含經》對傳統業論的承襲與發 69
一、保存業力觀 70
二、道德因果業力觀 72
三、主意業力觀 76
(一) 貪. 瞋. 痴 78
(二) 思業與思已業 80
(三) 作意與受報 83
(四) 有念有智 85
第二節《阿含經》業論的創新 83
一、不重祭祀 88
二、以正見為前導 91
三、追求現世解脫 95
第三節《阿含經》對其他業論的批評 101
一、當時其他業論 102
(一)宿命造 103
(二)尊祐造 106
(三)無因無緣論 107
二、《阿含經》的批評 109
(一)無有正智 110
(二)不能自我作主 111
(三)不能滅苦 116
本章小結 118

第四章《阿含經》論業,緣起與解脫 121
第一節緣起說的淵源及佛教緣起說的用意 123
一、緣起說的淵源 124
(一)印度早期各種緣起說 124
(二)佛教緣起說的承襲與開展 127
二、佛教緣起說的用意 129
第二節佛教緣起說的內涵 131
一、緣起說的涵義 131
二、南北傳緣起說 134
三、各支的解釋 141
(一)無明 141
(二)行 143
(三)識 144
(四)名色 146
(五)六入處 147
(六)觸 148
(七)受 149
(八)愛 150
(九)取 152
(十)有 153
(十一)生 154
(十二)老死 155
第三節業感緣起與解脫道 157
一、業感緣起說的特性 157
(一)此緣性 157
(二)無常性 161
二、造業--惑業苦的緣起 163
(一)惑與業 164
(二)業與苦 166
(三)苦與惑 168
三、解脫--惑業苦的出離 170
(一)斷惑業而離苦 171
(二)實踐之道--八正道 173
本章小結 184

第五章《阿含經》論業,我與無我 187
第一節異學與《阿含經》對「我」的觀點 191
一、異學的「我」觀 192
(一)以色身為「我」 194
(二)以心識為「我」 198
二、《阿含經》的「我」觀 204
(一)常識分別的「我」 205
(二)道德實踐的「我」 207
第二節異學的無我觀 212
一、不蘭迦葉 213
二、末迦梨拘舍梨 215
三、阿夷陀翅舍欽婆羅 218
四、浮陀伽旃延 220
五、散若毘羅梨子 222
第三節《阿含經》的無我觀 224
一、施設「無我」的用意 226
(一)「無我」的字源探析 226
(二)施設用意 229
二、「無我」的內涵 234
(一)無常 235
(二)苦 237
第四節「無我」與業報 239
一、作業者,受報者與無我 240
二、執著「我」而造業 242
三、證「無我」而解脫 246
本章小結 248

第六章《阿含經》論業,報與願 251
第一節業與報 252
一、十善業及十惡業 252
(一)十善業道 254
(二)十惡業道 261
二、善惡業及其果報 267
(一)善業與樂報 268
(二)惡業與苦報 271
第二節願與報 277
一、空求不得成就 278
二、善願正行並進 279
本章小結 282

第七章結論 285

參考書目 291
點閱次數472
建檔日期2003.05.21
更新日期2015.06.0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5391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