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資料由 李玉珉老師 提供
|
|
|
地方感與大地僧團——史耐德佛教環境哲學再探=The Sense of Place and Great Earth Sangha: Gary Snyder's Buddhist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Revisited |
|
|
|
作者 |
林朝成 (撰)=Lin, Chao-cheng (compose)
;
郭正宜 (撰)=Kou, Cheng-i (compose)
|
出處題名 |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Journal of 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
卷期 | n.8 |
出版日期 | 2003.07 |
頁次 | 163 - 185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出版者網址 |
http://homepage.ntu.edu.tw/~ntucbs/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林朝成為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郭正宜為高苑技術學院通識中心講師 |
關鍵詞 | 史耐德; 佛教環境哲學; 地方感; 僧團; 寒山詩; 荒野; 土地倫理; 淨土 |
摘要 | 本文旨在探討佛教深層生態運動代表人物史耐德的環境思想。史氏最具代表性的觀念,一為偏向情感意的「地方感」,一為具實踐意的「僧團」觀。「地方感」正是佛教走向生態化、綠色化的基石,由於地方感的思想座標,才使佛教走出超越論的主體哲學。史氏的「僧團」觀,其成員泛指動物、植物所成的「社區」,就傳統佛教的意涵來說,是去經典脈絡化的擴張性詮釋,因此,其背後的實踐意圖有待重新評價。針對「地方感」的討論,本文以史耐德英譯的《寒山詩》作為題材,呈顯史氏反應在譯作中的地方感與荒野,正是他受中國文化啟發的北美本土經驗,上接梭羅自然寫作的傳統,下開史氏尋找一個地方深耕的生活方式。史耐德對「僧團」的詮釋,要放在慈悲觀的脈絡來理解。史氏主張結合東方心靈淨化的慈悲與西方社會革命的慈悲,尊重文化與生態的多樣性,為最無助的弱者代言。他公開呼籲每個「僧團」的成員皆有其生存的權利,其權利在政府議會中應有代表權,這便造就史耐德激進的佛教環境哲學。然其立論時有不足,因此,筆者建議以「淨土」作為實踐動機,以滿足「僧團」轉向的必要性,並由「僧團」觀念,修正「人間淨土」有「淨」而無「土」的根本取向。 |
目次 | 一、前言 165 二、地方感:尋找一個地方深耕 167 三、神聖的生態系:多樣性的舞台 174 四、大地僧團:慈悲觀的展開 178 五、結論 184 |
ISSN | 10271112 (P) |
研究類別 | 佛教 |
研究地點 | 中國 |
點閱次數 | 2389 |
建檔日期 | 2003.08.05
|
更新日期 | 2017.06.30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