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王權, 觀音與妙香古國:十至十五世紀雲南洱海地區的傳說與歷史=State, Guangyin, and Gandahar:Myth and History in the Erhai Region of Yunnan Between The T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es.
作者 連瑞枝 (著)=Lien, Ruch-chi (au.)
出版日期2003
頁次330
出版者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出版者網址 http://www.nthu.edu.tw
出版地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敏枝=Huang-Mingchih;魏捷茲=James Wilkerson
畢業年度91
關鍵詞觀音祖源傳說=Ancestral Legend of Guangyin; 中國西南的南詔大理國=Nanzhao and Dali Kindoms in Southwest China; 社會秩序=Social order; 名家大姓=Surnominal linage; 佛教王權=Legitimization of Buddhist State
摘要這篇論文,主是透過十至十五世紀中國西南王權建立,運作與崩解的過程,來說明佛教神聖系統,是如何進入王權運作,成統治貴族世系內部的祖源,進一步建立洱海地區的社會內在秩序. 在這王權組織中的統治階層,依於王權統治所需要的宗教宇宙觀, 聚居於洱海地區,形成集宗教實踐, 儀式法術專業,與政治統治技術於一身的貴族大姓. 筆者主依據不同的文類分析大理國前後時期﹐佛教如何成社會運作的動力. 一, 筆者以流傳於十三世紀以前的傳說來說明:(一)傳說文類本身的形成與留傳,是具宣示政治社會二個層面的階序性意義;(二)傳說結構本身是在「記載」並且「反應」王權社會的歷史結構,尤其是在聯姻模式與祖源傳說這二部份;二, 筆者透過十五世紀以前的金石碑刻資料,及地方留傳的世系家譜資料,來解決大理國以來統治階層社會運作的歷史,(一), 大理國時期統治階層的最頂端,是由段氏王室, 相國高氏及祭司董氏所組成的三角勢力,他們三股世系分別代表了佛教王權對佛教聖王, 政治勢力與土著巫術勢力三方力量的整合;(二),大理國的其它貴族大姓,透過觀音祖源傳說,建立他們世系祖源與王權二者間共同的神聖基礎;(三), 這些貴族大姓的身份,一方面是行政軍事貴族,同時也是賦有宗教儀式技術的僧侶階層. 他們除擁有政治性身份以外﹐ 在世系內也繼承宗教僧侶的身份. 更重要的是, 他們也採用相互聯姻的原則來鞏固與維持既有的政治, 社會與宗教的地位. 社會群體內在連結是基於宗教與婚姻關係﹐ 而使王朝基礎得以鞏固, 這與傳說的結構是相當吻合的. 三, 洱海地區的傳說結構與社會運作有其內在的連繫性, (一) 女姓作為連結群體內外界線的身份, 諸如傳說中的沙壹, 統治階層的后妃與公主, 佛教經典中成佛的龍女的形象等等, 社會群體是「透過」她們與外來的阿育王, 梵僧與大黑天神連結, 共同形成社會集體的祖源. (二) 不同地區的土地神祇是與王權統治階層的女子, 形成社會群體的「始祖」, 進而成王權祭祀的諸神之一. 從傳說內容與王權諸神的設置, 可以看到佛教王權透過婚姻的原則, 將土著文化與佛教王權連結在一起. 洱海地區的社會群體, 在南詔大理國時期因王權統治階層的宇宙觀, 促使他們相信自己的始祖是來自觀音. 但在中央王朝進入以後, 他們卻又開始寧願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來自南京.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不斷地透過特殊祖源的宣稱,作為標誌社會群體的符號,並以此強調社會階序的身份. 在洱海地區的社會群體意味幾個不同時期的內涵:一 在南詔成立以前部落社會的基本單位. 二 這些社會群體後來經過南詔大理王權的整合﹐ 並且納於以王權統治為基礎的姓氏制度下—名家大姓. 三 聯姻關係是名家大姓建立平穩對等的社會關係的重要管道. 四 王權透過佛教始祖/官爵二個要素將上層「名家大姓」穩定於一個王權的宇宙觀中﹐ 此時﹐人群形成一個有實際運作模式及現實場域的「名家大姓」﹐ 一直到元明時期﹐ 中央王朝的統治雲南以後﹐ 促使這種名家大姓開始面臨自我認定的問題. 尤其在明以後﹐ 人群的自我意識開始不自覺地走向兩極化﹐ 一方面頃向於認同中央王朝﹐ 如宗譜中宣稱祖先來自南京. 另一方面﹐將過去的歷史附會於傳說中﹐ 繪聲繪影地強調這裡是個「妙香古國」. 這二者的共存性是不可置疑. 前者在妥協現實感使然﹐ 後者在社會對過去的再詮釋. 二者雖屬邏輯上的矛盾﹐ 但也說明了歷史與現實世界間的連結與互補關係. 一直到明朝以來﹐「名家」被改稱為「民家」﹐ 洱海地區人也自稱為民家人﹐大多自認祖先是來自中原的移民. 一直到五十年代﹐中國開始作民族識別的過程中﹐正式確立民家為「白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
This dissertation is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Nanzhao and Dali kingdoms and show the centrality of mythology in the legitimiz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state power and how power in that state was organized socially from the village up through the court.
目次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洱海地區與南詔大理國
第一節 洱海地區的自然地理與人文活動
第二節 洱海地區社會群體的歷史分析
第三節 政治與行政結構的變化
第四節 統治階層的姓氏問題
第三章 佛國的傳說
第一節 十三世紀重要文類:圖譜、官方文獻以及本土性傳說
第二節 阿育王傳說
第三節 觀音的傳說
第四章 佛國的后妃與國王
第一節 社會群體集合的情形
第二節 沙壹以及類似的女姓
第三節 后妃、龍女及神母
第四節 國王的宗教身份-
第五章 佛國的統治者
第一節 有關佛國的訊息
第二節 國王段氏世系
第三節 相國高氏與八府
第四節 祭司董氏世系
第六章 佛國的僧侶貴族世家
第一節 南詔大理國的「在家僧制
第二節 十三世紀以後社會結構的討論
第三節 僧侶貴族世家的轉變
第四節 僧侶貴族世家的職業化
第七章 僧侶世家、佛寺與始祖
第一節 僧侶貴族世家
第二節 僧侶貴族世家與佛寺
第三節 僧侶貴族世家宣稱的祖源
第八章 佛國聖地
第一節 聖石、聖跡與佛寺
第二節 元祖、始祖與國王
第三節 大黑天神、壇神與觀音
第四節 諸神的秩序
總 論
引徵史料與參考書目
點閱次數473
建檔日期2003.9.12
更新日期2015.12.1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5462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