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犯罪學與佛教倫理學思想中的幽闇意識
作者 陳玉芬
出版日期2003
頁次98
出版者玄奘人文社會學院=Hsuan Chuang University
出版地臺灣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運喜
畢業年度91
關鍵詞罪; 不善; 苦; 倫理; 五蘊; 罪意識; 幽闇意識; 佛教犯罪理論
摘要「犯罪學與佛教倫理學思想中的幽闇意識」,是以佛教的角度對犯罪行為的產生過程進行深層探索. 基本上這是否能如一門「學科」來做研究呢?基本上,研究須含概有二個條件:1.能解釋,能預測,能控制. 2.能提供研究的方法,以達成目的者. 佛教犯罪行為的詮釋與探索,主是運用佛教思想的實證方法,研究修行之修持過程所產生的種種障礙來源,進而透過方法,處理修道上所產生的「不如法」之問題,以達到佛教倫理中最高道德理想之實現. 而這是否為一門學科?端看佛教犯罪學之研究是否運用學術的方法而定. 先知罪方能離罪. 以佛教基本的律法而言,戒律本身之演變過程就是一門科學. 從早期與佛陀共處的僧團成員之最初發生罪行開始,一直到成文法與不成文法之形成,依於「法」攝受僧眾之遵循軌則,修道者行為與生活方式之規範等,繼而透過定慧二學以處理心念染污等幽闇意識. 佛法自有一完整的修證體系,不僅能解釋,預測,控制修道者的身心現象與環境相依存的現象,也能透過思考上的正確學習,而事先對犯罪現象作有效的預測和控制,並且也提供「三增上學」──戒增上學,定增上學,慧增上學等方法,令修持者遠離修道上的身,口,意三業之障礙,達到上述修道之最終目的. 本文之研究,除研究犯罪行為外,犯罪主體之身語行與深層心識犯罪結構,社會環境,犯罪個案研究等,亦均為佛教犯罪詮釋之研究對象.
目次第一篇 導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
第二節 前人研究文獻的成果檢討
第三節 本文研究的相關材料
壹, 本文研究的相關經典材料與研究進路之說明
貳, 有關佛法的犯罪理論,道德理論與本文研究體系之概論
參, 本文的研究體系概述
第二章 佛教犯罪學的性質與關聯
第一節 罪與犯罪意涵
壹,基本概念
貳,世俗的「罪」與佛教的「罪」
第二節 佛教犯罪學之概念
壹, 佛教犯罪學是否能為一門科學
貳, 佛教犯罪學的概念
參, 佛教犯罪學之研究目標與價值
第二篇 犯罪的行為主體
第三章 犯罪的行為主體:「人」
第一節 有限的生理機制與外在的環境機緣
第二節 幽闇意識的心理根源──五蘊熾盛苦
第三節 情意與知見的衝突──愛諍與見諍
第三篇 佛教犯罪理論
第四章 佛教犯罪理論
第一節 佛教犯罪理論分析
第二節 佛教犯罪理論的最高指導原則──緣起論
第三節 戒律理論
第四節 罪意識理論
第五章 三種理論層次
第一節 人天乘犯罪理論
第二節 聲聞乘犯罪理論
第三節 菩薩乘犯罪理論
第六章 結論
點閱次數469
建檔日期2003.9.17
更新日期2016.06.2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5470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