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釋宏印
;
釋妙嘉
|
出處題名 |
佛藏
|
卷期 | n.12 |
出版日期 | 1999.04 |
出版者 | 佛藏雜誌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fozang.org.tw/mag.htm
|
出版地 | 臺中縣, 臺灣 [Taichung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講於佛教青年基金會
|
關鍵詞 | 禪修; 數息; 四念住=四念處=Satipatthana; 安那般那念 |
摘要 | 我們要看中國佛教的禪觀,不能從唐代開始,應回到漢朝,佛教剛傳入中國時,已有人在修禪了. 尤其西晉. 東晉. 南北朝,被稱為禪師的人多得是. 而後,禪形成專宗,乃至中國佛教形成專宗,隋唐時最明顯. 慧能大師不是有意要創立一個獨立的禪宗宗派,是傳到他的徒弟,像石頭希遷. 百丈懷海,而更成氣候的是第三代,所以慧能傳到第三代時,中國祖師禪開始形成,或說是更明顯的形成. 至於南傳常談的「四念處」禪法,其實在漢傳所翻譯的漢文經典裡都有,包括這個傳承也是有,像安高最早把佛法帶過來,就是「安那般那念」. 這種數息的修法,一定會談到四念處. 另外,天台宗算是止觀最集大成的,智者大師談的《小止觀》.《釋禪般若蜜》.《摩訶止觀》,幾乎把大小乘各種禪觀的法門集成了. 現在的台灣佛教重要的工作是:怎樣把我們自古以來就有的禪觀法門發揚出來,這是更重要的. |
點閱次數 | 493 |
建檔日期 | 2003.10.09
|
更新日期 | 2022.04.06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