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江燦騰 (著)=Jiang, Cian-teng (au.)
|
出版日期 | 1996 |
頁次 | 366 |
出版者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清代佛教; 明代佛教; 中國佛教史=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
目次 | 明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 明初道衍的反排佛論及其淨土思想 前言 一. 生平 (一)出家前的道衍禪師 (二)出家後的道衍禪師 二.《道餘錄》的反排佛論思想 (一)《道餘錄》的出版疑點 (二)荒木見悟的解說 (三)《道餘錄》的內容分析 (四)《道餘錄》對明代排佛思想的衝擊 三. 道衍禪師的淨土思想 (一)《淨土簡要錄》的編輯目的和序中疑問 (二)《淨土簡要錄》的思想傾向 (三)《諸上善人[口*永]》的著作動機 (四)《諸上善人[口*永]》的內容特色及其意義 (五)道衍禪師淨土著作在日本回響 結論 晚明佛教叢林衰微原因析論 一. 研究視角:世俗化的詮釋取向 二.《概古錄》所見的晚明叢林諸問題 三. 晚明叢林問題惡化的背景解析之一──政經交互逆轉的積累病源 (一)宗教政策的性格轉變與度牒泛濫 (二)寺田荻益條件的削弱與叢林衰微 四. 晚明叢林問題惡化的背景解析之二──社會變遷與異教競爭并至 (一)社會風氣轉型與倫常混亂 (二)羅教的興起與教徒爭奪 (三)天主教的傳播教理衝突 五. 晚明叢林問題惡化的背景解析之三──禪學的形式主義化及其影響 (一)關于明代禪學衰微的兩種評價 (二)從“公案禪”到“看話禪”的變革 六. 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可能取向 (一)改革的必要性 (二)新資源的獲取 (三)舊資源的恢復 (四)實證性和普及性的增強 晚明《物不遷論》的爭辯(上篇)──異議者鎮澄的佛學思想分析 一. 德清與鎮澄和《物不遷論》爭辯的關聯性 (一)德清與《物不遷論》爭辯的關聯性 (二)鎮澄與《物不遷論》爭辯的關聯性 二. 異議者鎮澄的觀點分析 (一)鎮澄產生疑惑之因 (二)鎮澄對“宗似”與“因非”的批評 (三)鎮澄對“性空”與“不遷”的考察 (四)鎮澄對“性住”與“不遷”的質疑與自辯 (五)鎮澄對“佛性”與“性空”的層別 (六)澄觀與鎮澄的思想異同之分析 (七)鎮澄對《法華經》之“法住”思想的詮釋 三. 結論──鎮澄異議點的思想特質 (一)重視經典“聖言”的高度取向 (二)以“如來藏”思想為詮釋的核心 (三)問題的解析奠基于文獻學的考察 (四)使用“因明”為思辨工具 晚明《物不遷論》的爭辯(下篇)──諸家的意見與空印鎮澄的答辯 前言 一. 前期反鎮澄的諸家意見及其自辯的內容考察 (一)鎮澄與“近世異解師”的爭辯 (二)鎮澄與無名尊者的爭辯 (三)密藏道開的質疑與鎮澄的回應 (四)海印大士(道清)的商榷與鎮澄的答辯 (五)一幻道人的轉述意見與鎮澄的反駁 (六)雲栖袾宏的辯正與鎮澄的反對 二. 後期爭論諸家意見的考察 (一)道衡《物不遷正量論證》的探討 (二)龍池幻有與鎮澄的長期爭辯 (三)真界《物不遷論辯解》探討 (四)紫柏真可對雙方爭論的批評 (五)雲栖袾宏的最後態度 (六)德清的探討 結論──《物不遷論》爭辯對晚明叢林改革的意義 (一)根源性的追尋與經典原義的再確認 (二)理智治學與直觀洞識的認知衝突 (三)傳統佛學的最後光輝 (四)世俗化發展應有的趨勢 李卓吾與晚明佛教思想及其對“狂禪”的批評 前言 一. 李卓吾早年生活與佛教的關係 二. 李卓吾的泰州淵源與佛教的關係 三. 李卓吾的佛學著作 四. 李卓吾的禪學思想──如來藏系? 般苦系? 五. 李卓吾的淨土思想──自力解脫? 他力解脫? 六. 關於李卓吾的“狂禪”問題及其招致批評之因 七. 晚明佛教界對李卓吾的看法 結論 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興起的背景 一. 明清以來傳統佛教的衰微 (一)禪宗的沒落 (二)宗教政策的不當 (三)太平天國的摧殘 二. 廟產興學政策對佛教的影響 三. 楊仁山佛教事業的重大影響 太虛大師建構僧伽改革理論的背景和思想內涵--以第二期改革的《整理僧伽制度論》為中心 一. 太虛大師到普陀山閉關前的困境分析 (一)初期改革運動遺留的課題 (二)太虛大師改革佛教組織的困境所在 (三)新思想體系鑄造的必要性 二. 閉關的生活與思想的融鑄 (一)閉關前的準備 (二)閉關生活與思想的改造 三. 僧伽改革理論的建構 (一)理論體系的複雜性 (二)《整理僧伽制度論》的提出 四. 結論 胡適禪學研究的開展與爭辯--第一階段(一九二五──一九三五)的分析 前言 一. 胡適第一階段的禪學研究與忽滑谷快天 二. 胡適禪學研究第一階段在中國學者間的回應狀況--以湯用彤和陳寅恪的兩個個案為例 (一)湯用彤的回應 (二)陳寅恪的回應 三. 胡適禪學研究第一階段問題點的再檢討 結論 呂澂與熊十力論學函稿評議 一. 從藍吉富先生的悼念呂澂之死談起 二. 研究史概述 三. 爭辯背景的考察 (一)爭辯的導火線 (二)熊對歐陽積存已久的不滿因素 (三)呂澂維護師門的心理因素 (四)雙方思想葛藤的淵源 四. 爭辯的內容 (一)呂澂對熊致梁信稿的質疑 (二)熊十力的初次答辯 (三)呂澂的反駁 (四)熊十力的再次答辯 (五)呂澂對前信的補充說明 (六)熊十力對呂澂補充說明的酬答 (七)呂澂對熊氏近兩次答辯的再澄清 (八)熊十力對呂澂澄清信稿的異議 (九)呂澂駁熊氏視本體與法性為一的看法 (十)熊十力回信談辯論書信的處理問題 (十一)呂澂不同意熊十力的作法 (十二)熊十力對呂澂指責意見的申辯 (十三)呂澂最後的批評 (十四)熊十力最後的答辯 五. 爭辯的時代意義 六. 結論 編後記 / 韓秉方 |
ISBN | 7500419139 |
點閱次數 | 774 |
建檔日期 | 2003.12.05
|
更新日期 | 2014.05.2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