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釋惠敏 =Shih, Hui-min
|
出處題名 |
人生=Humanity
|
卷期 | n.246 |
出版日期 | 2004.02 |
頁次 | 82 - 83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ddc.com.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惠敏法師其他資料見:http://ge.tnua.edu.tw/~huimin/ |
關鍵詞 | 生命觀; 無常=Impermanent=Anitya=Anityata=anicca; 宇宙觀=世界觀=Cosmosology |
摘要 | 利用7萬3千年來,火星最接近地球的時期 (2003年8月27日)前,美國太空總署 (NASA) 於去年6月9日晚間,發射的六輪火星探測車「精神號」(Spirit),經約7個月,長達4億8700萬公里的飛行,已在台北時間1月4日中午12時35分登陸火星。另艘設計完全相同的「機會號」(Opportunity)探測車,預計在台北時間1月25日,中午12時45分登陸火星,展開火星生命探尋之旅。
此次任務是為採集降落地區的土壤等樣本,研究可能曾蘊含生命的早期環境。今天的火星雖是條件極惡劣的乾冷星球,地表條件不適合生命。但火星體積較地球小,散熱快,在其形成之初,隕石風暴平息後,可能搶先符合生命起源的條件。原始生命如果在火星上首先出現,隨隕石抵達地球播種,是我們目前無法排除的可能性。因此,科學家計畫勘察兩個可能曾較溫暖潮濕,條件與地球較類似的地點,設法蒐集現場的地質資料,以分析火星是否曾有生命,也希藉此了解地球與生命的歷史。
回顧地球形成初期,約46億年前,是個沒有生命的世界。地上沒有草木野獸,空中沒有飛鳥昆蟲,水中沒有魚貝蝦蟹,表面一片死寂荒涼。但在浩瀚無際的宇宙中,地球處於太陽系的「生命圈」的距離,有適於生命產生和生存的溫度及大氣、水和其他化學元素。40億年前左右的地球,在原始大氣層中,出現了甲烷、二氧化碳、氨、氣,及水蒸氣、硫化氫和氰化氫等簡單物質。因當時缺少氧氣,天空沒有形成臭氧層,太陽短波紫外線直射地面。在電離輻射、閃電、火山、高溫和局部高壓等因素長期作用下,使上述無機物及地球內部衝出的金屬化合與分解,日積月累,就形成各種有機化合物。
這些物質在原始海洋裡,不斷地發生化學反應,漸由簡單有機物 (氨基酸、核?酸等),聚合成有機大分子 (蛋白質和核酸)等。RNA (核醣核酸) 也能製造蛋白質,形成RNA與蛋白質相輔相成的系統;之後,DNA (去氧核醣核酸) 出現,確立了「以DNA的鹽基序列為生命設計圖,透過RNA的仲介,合成負責生命活動的蛋白質」的系統。約在38億年前,這種系統產生「膜」將自己的系統包住,內外分化,便形成相對獨立於環境的體系,這就是最初的細胞,也是最初的生命。
生命體生長到某階段,就能產生與自身相似的個體,這叫繁殖。生命體繁殖的過程,親代和子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機能上都相似,這種現象叫遺傳;親代和子代間也有些差異,這種現象叫變異。物種是自然界生物的繁殖與生存單元,有其特定的生活習性與適合的居住環境。對生存不利的變異個體被淘汰,而對生存有利的變異則會保存。有利變異的逐漸積累,或是突然變異,形成了適應的性狀和新的類型。
從生命的起源,植物、動物的產生,到人類出現和發展的歷史是個逐漸分化、不斷變化、互相競爭和合作的漫長歲月,大慨可以劃分如下幾個代表時期: (1)細菌和藍藻時代 (38億~18億年前), (2)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 (18億~5億年前), (3)裸蕨植物和魚類時代 (4.4億~3.5億年前), (4)蕨類植物和兩棲動物時代 (3.5億~2.25億年前), (5)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時代 (2.25億~7千萬年前), (6)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時代 (7千萬~3百萬年前), (7)人類時代 (3百萬年前)。
所以,一切的生命並非恆常不變,諸行無常,每一物種的生命於相似相續、不常不斷、變異演化過程中,猶如生命大海洪流中的水泡,緣起緣滅,不生不滅。此很合乎佛教的基本教義「緣起論 」,說明各類各樣的生命的每一部分或階段是由眾多條件 (緣)和 合而生 (conditioned),同時也是構成其他生命部分或階段之生起條件 (conditioning)。例如《中論》第18品〈觀法品〉第10頌所說:若生命的法則是依緣起論而相續和合,則生命不能說即是眾多條件(五蘊:色、受、想、行、識),但亦不能說與眾多條件 (五蘊) 絕對不同。所以,生命之真理不能說是斷滅性,亦不能說是恆常性。這種「不即不異 」、「不常不斷 」的「中道 」思想,非常符合「演化論 」的觀點。我們若能如此正確觀察與認識自他身心的相依、相續關係,可破除對「自我」是恆常不變的執著,依此觀照生命的奧秘,體證生無所來,去亦無所至,悟入法空寂滅性。
|
ISSN | 15631788 (P) |
點閱次數 | 750 |
建檔日期 | 2004.02.13
|
更新日期 | 2022.05.1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