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21世紀社會變遷與漢傳佛教教育之發展
作者 釋惠敏=Shih, Hui-min
資料類型網路資料=Internet Resrouc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惠敏法師其他資料見:http://ge.tnua.edu.tw/~huimin/
關鍵詞佛教教育=Buddhist Education; 現代佛教=近代佛教=Contemporary Buddhism; 大乘佛教=漢傳佛教=北傳佛教=Mahayana Buddhism
摘要一般認為20世紀後半的工業社會已進入所謂「後現代紀元」 (the post-modern era),或「電子技術紀元」(the technetronic era),又稱為「後工業社會」(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或「知識社會」(the knowledge society),「服務階級社會」(the service class society)等社會狀態。此將意味著:未來社會變遷速率日益加快,資訊與通訊工業廣泛用於公眾事務與個人生活,生物與奈米科技的進展影響社會與生活,為平衡科技發展偏失,人本思想與人文價值將更受重視,民間社會 (civil society)興起,宗教的社會參與增加,教育質量更高,休閒時間與服務產業增長,社會趨向全球化、多元化、高齡化,家庭變動性加大,政治更分權化。1992年,美國勞工部提出「學校如何為21世紀工作人才做準備」的報告書,認為新世紀的工作是以科技、服務為基礎,工作範圍為全球市場,而工作特質是:彈性多變、追求前瞻創新、要求快速準確。因此,21世紀人才須具備如下三大類能力:
1. 基本能力:閱讀、寫作、演說、數學。
2. 思考能力:創意思考、理性思考、解決問題與決策能力。
3. 人格特質:責任感,自重、正直、誠實、自我管理與他人合作。

依台灣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總諮議報告書」 (1999) ,對「教育現代化的方向」,主張:「目前社會各階層、各領域都在逐步加強自主能力,主體性追求成為現代社會的明顯趨勢,這趨勢使指導式教育越來越不能充分符合需求。家長、社區對教育事務,要求,有更多、更廣泛的參與;公民也要求更多終身學習的機會。」故此報告書提出:為因應21世紀社會的特點與變遷方向,教育現代化更應配合「主體性的追求」,並反映出:
(1) 人本化:全人發展,實現自我 ;
(2) 民主化:民主參與,守法樂群;
(3) 多元化:多姿多樣,活潑創新;
(4) 科技化:知識普及,能力導向;
(5) 國際化:立足本土,胸懷世界的方向。

就歷史意義來看,「漢傳佛教」是指﹕約於西元1世紀,印度大乘佛興起時,佛教開始經西域或海路進入中國。從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至宋等時期之傳譯、吸收與會通,並與部分中國思想、信仰融合,而發展成為所謂律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等「八宗」。這些思想、典籍、僧制、藝術、建築等,也傳播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地。但因政治、社會、人文等變遷,明、清時期佛教已逐漸衰退,漢傳佛教育也奄奄一息。1922年起,中國教育實施現代學制,採取「教育與宗教分離」政策,宗教教育不納入學校教育的正式課程,教育部不管理各宗教教育團體,佛學院、神學院等由內政部管轄;佛教本身也無法建立「現代化」教育法規制度,故漢傳佛教教育不易與現代教育體制接軌,也難與現代社會脈動呼應。如今又面對21世紀社會變遷的趨勢,我們如何前瞻性思考漢傳佛教教育的發展?或如何研擬漢傳佛教教育「現代化」的方向?此等問題攸關佛教人才培育的前途。
點閱次數824
建檔日期2004.02.13
更新日期2011.09.2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5641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